《商業周刊》看好盈利前景<br>七亞洲企業當紅

《商業周刊》看好盈利前景
七亞洲企業當紅

近年,亞洲地區消費力激增,為各行各業製造不少機會,很多亞洲新成立的公司,便看準巿場機遇打響名堂。根據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評選的亞洲七家最具成長力的當紅企業來看(見表),它們的業績相當可觀。而是次入選的企業,中國囊括三家,台灣、南韓、日本及印度各佔一家。

由獲選名單顯示互聯網、服務業及環保等相關行業在亞洲區相繼崛起。上海的分眾傳媒看準了白領們等電梯所花的五分鐘時間,在商業大廈的電梯旁裝置電視螢光幕,為上班族提供廣告服務。公司成立短短三年,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就高達五千六百六十萬元(人民幣‧下同)。

騰訊盈利料逾五千萬

而佔了中國即時通訊(Instantmessage)六成市場的騰訊,其可愛處不只是深受中國網民歡迎的吉祥物QQ,還有可觀的盈利。單去年騰訊的利潤便高達四千三百萬元,預料今年盈利超過五千萬元,難怪騰訊CEO馬化騰說:「這不過是個開始。」
榜上有不少企業都是看準國內趨勢而突圍,如中國的一孩政策讓小孩子矜貴起來,以售賣嬰兒產品、玩具的東方愛嬰也就成了中國其中一家發展迅速的企業。
至於日本,人口老化這個社會問題成了商機,MessageCo.證明了提供護老服務也可以賺錢,去年盈利就高達四千七百萬元。韓國人以愛美為終身事業,TheFaceShop也就成了近年最火熱的化妝品牌,短短兩年間在韓國的分店已有三百六十間,預料今年利潤增長兩倍多,達到二億三千萬元。
其餘兩家上榜企業分別是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台灣茂迪光電,以及供農業及建築用的印度輪胎商BalkrishnaTyres,它們在相對冷門的市場上也有可觀盈利,後者更希望在二○一○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非公路用輪胎生產商。
亞洲企業雖增長迅速,但《商業周刊》指出投資這些新成立的公司風險不少,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公司,通常擁有幾個獨立帳目,投資者較難清楚企業的真正實力。
美國《商業周刊》/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