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上市公司貧富懸殊

理財智慧:上市公司貧富懸殊

香港股市的市值,已經是亞洲區內的第二大,僅次於日本;全球排名方面,港股亦名列十大之列。由於不斷有新的大型國企股在香港上市,香港股市的市值排名,日後極可能再攀升一兩位。
雖然香港股市規模龐大,但資產分布卻極不平均,大型藍籌股所佔市值往往在七成以上,以成交計算,也超過七成!據一些統計數據顯示,由01年至05年10月為止,中型股及小型股所佔的大市總成交比例不足兩成,平均維持在14.76%-16.75%。
以上市公司數目過千間計算,中小型公司的數目遠比幾十隻大藍籌為多。如果公司資產的多少,以及市值的大小,是可以用來量度企業的富或貧的話,明顯結果是香港上市公司的「貧富」十分懸殊,由極少數公司的市值及成交已佔去大市的絕大部份。
正因為中小型上市公司受到被忽略效應及流動性效應所影響,港交所打算多作路演,把這些公司推介予機構投資者,又倡導業界成立一些以投資香港中小型企業為主的基金,來提高股份的需求。
這些措施是正面的,對於提升中小型股份的地位,有一定幫助,但對於成立香港中小型企業的基金,有些業界聲音認為是不必要的,因為現時香港股市基金或大中華基金也可以購入這些中小型股份,只要基金經理喜歡便可。但假若成立中小型股基金,基金經理反而會被基金章程限制,不能吸納中小型股,只能買大型股,直接降低了投資之時的彈性。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