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陶傑:小朋友睇乜書無得強求

親子樂:陶傑:小朋友睇乜書無得強求

早陣子,一位年僅八歲的小女孩又出版了其新作,這已是她的第三本個人作品,出版社還表示銷量不俗。即使不是要當小作家,多讀課外書對小朋友,不但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更可發展無窮創意!

記者:盧家蕙 
攝影:陳盛臣

「係好書,唔需要迫佢睇」

貴為香港才子,現年47歲的陶傑,書一定看過不少。不過我倒想知道他小時候是看甚麼大的:「睇《兒童樂園》、《老夫子》、《十萬個為甚麼》、衞斯理、金庸、梁羽生的小說等等,聽就聽商台、港台的廣播劇,重有睇西片囉。」
在英國修讀英國文學的陶傑,認為「中國人識Teaching、Training,就係唔識Education。」不過他並沒有送兒子入讀國際學校,而讓他去了「既傳統又紮實的」聖保羅男女小學。他說:「國際學校啲學費咁貴,呢樣加吓又幾千,嗰樣又幾百,邊值得㗎?而且入面太Liberal了。對小朋友最好只有教會學校,而基督教就能培養兒子是非觀念,道德教育更是事半功倍。佛教、孔子嗰套太難明了,《聖經》舊約咁多故事,一定滿足到小朋友的好奇心。」
對於推薦小朋友睇乜書,陶傑苦口婆心地說:「閱讀是終生習慣,又可提升個人修養同知識,咁先做到人上人。小朋友睇乜書冇得強求,亦唔好迫佢哋睇,好嘅書唔需要你迫佢睇,佢想睇自然就會睇。」

「中文打穩基礎就得」

「香港教育唔得,應該話全球華人嘅教育都係三流的。我寧願香港行番卜卜齋個套(背誦強記)重好。要想小朋友好,送佢哋去外國讀書,學好英文,即使返大陸做生意都係講英文啦。」經常大力鞭撻中國文化的他認為:「其實中文只需要打穩基礎,講求清通實用,溝通到就得啦。全香港有幾多人中文係掂㗎?香港的中文教科書都係垃圾,最叻就係搵錢,改咗少少無謂內容就加價。就算係國語都唔使學,我自己都睇吓VCD、聽吓歌咁都學到。」
話雖如此,中學時代讀唐詩宋詞元曲的陶傑,也要用利誘手段教兒子背唐詩——念懂了便「有錢畀、有糖食」。可見所謂「溝通到就得」,要求其實也不低。
講到親子活動,口邊時常批評人家「老套」的他,也有「老套」一面:「臨瞓前講古仔啦,(講安徒生童話?)唔止,偵探古仔囉,重會講鬼古,我自己作㗎咋,等佢哋驚吓,哈哈。小朋友要夠Innocent,你叫九十幾歲的邵逸夫睇殭屍片佢重識唔識驚?」果然係一個狡猾的慈父。

■陶傑兒時睇《老夫子》

兒子自選圖書

陶傑貴為兩子之父,7歲的泰澄和2歲多的泰頤,他們又愛讀甚麼書呢?「大仔睇《西遊記》連環圖,重有《HarryPotter》啦!細仔睇《丁丁歷險記》、Thomas火車頭圖書等等啦。唔使同佢地揀書㗎,帶佢哋逛書店時,啲美國佬書設計咁特別、插圖精美又Colourful,細路就會自動自覺去睇㗎喇!」

■《HarryPotter》

■《丁丁歷險記》

■Thomas火車頭圖書

中文推薦──冰心

問推崇外國教育的陶傑,小朋友想學你話齋「打好中文基礎」,應該看甚麼書?他想也不想便說:「冰心啦。文字夠淺白易明喇。」

出版社副總編輯:兒童書要正面

不少研究指出,與父母一起早期學習的孩子無論在智力、語言發展和社交技能方面,都較沒有的孩子優勝。有20年編纂兒童書籍的「新雅文化」副總編輯何小書,認為給幼兒選書,一定要充滿童趣,圖畫清晰,顏色鮮明,而且內容能夠帶出正面訊息。小時候影響她至深的書就是《愛的教育》,她笑說:「因為內容太感動人了,翻睇之時甚至會睇到喊。不過現在愈來愈少人看這本書,可能文藝了點吧!此外,我還愛看成語故事,細細本,睇得好方便。有時候碰到其他出版社出了很精美的手工書、玩具書,我都會買來給女兒看。」

何小書說:「盒裝圖書除了易於收藏,更有助培養小朋友自己整理、分類圖書的習慣。」

兩類兒童書

一)幼兒書

可選多元智能概念書,故事簡短有趣,能使幼兒的視覺更加敏銳,刺激他們講話,擴充字彙,並且擴大他們對周遭事物的認識;無字書則故事主線全靠圖畫表現。父母可鼓勵幼兒看圖講故事。

迪士尼多功能識字FunFun卡($58)
一套卡共50張,包含分類認知及語文兩大元素。一卡兩用,既可認知,又可學英文生字。卡的正面有物件、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及漢語拼音。

《顏色》($65)
包括認物書、硬卡書、布料書等,書中插圖以多種不同物料製成,小朋友可以一邊進行認知,一邊親手觸摸模仿實物質地製成的插圖,給他帶來閱讀新體驗。

二)初小階段

可選擇科學叢書,讓小朋友通過實驗,悟出大道理,發展IQ。亦可選擇多元智能創意畫冊,可讓兒童根據提示自由畫圖,發展認知能力。帶故事性的兒童小說亦是不俗之選。

《玩轉實驗系列》$38

通過實驗,認識水、光、空氣等,由材料到步驟都一一列明,讓小孩進行危險性低的實驗。

《海嘯真情故事-跨越生死的愛》($48)、《妙探三人組》($48)

此兩位作者馬翠蘿、麥曉帆是母子,兩書齊入選十大好書龍虎榜。馬翠蘿為兒童文學作家,此小說以一群少年男女在南亞海嘯的遭遇,發揮人性光輝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