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靜
曾蔭權借助外國勢力,就香港政改問題誇誇其談,說的話比在香港的坦白。但他的坦白,也只是為自己護駕護航。他警告道,否決政改會令中港互信毀於一旦。這句話迹近把北京惡霸化。
香港人對北京的信任,並未見顯著變化,若以民調為依歸,從自由行到迪士尼,只有好沒有壞。最大的信任,應是面對香港人的和平抗爭,中央不會在特區出動解放軍來個六四式鎮壓。但反過來,北京對香港失去信任的後果會是甚麼呢?停止自由行,拆掉迪士尼?曾蔭權的話,很有點勿敬酒不吃吃罰酒的意思,令人把中央聯想成一個大壞人。
在曾蔭權外訪之前,有傳統左派知識分子向大學生說,政改原地踏步的最大衝擊,是會破壞中央對曾蔭權的信任,曾氏的仕途,或許就此打住。所以,吳靄儀反駁曾蔭權說:「政改被否決,只會損害中央對曾蔭權的信任」。
有一句老生常談,北京不信任港人搞普選,擔心民主浪潮湧過界席捲神州。緊接的通常是:「為了爭取中央信任,港人應做這個那個」。但根據現代社會理念,應該由政府爭取人民信任,而非由人民爭取政府信任。當然,香港政治環境特殊,香港人無可奈何,要面對政治現實。
誰人擁有投票權
即使努力面對這不尋常的政治現實,仍會聽到奇怪的反民主理由。其中一個,由傳統左派反覆宣揚,說香港有太多外國人,中央擔心外國勢力干預特區政治。
左派的邏輯如下:投票權是公民權,但香港有的是有投票權但非中國公民的人。一人一票普選,通常是一國公民才有的權利。香港這些選民,有中國公民的權利卻無中國公民的義務。
這情況確不尋常,但依此推理,九七前的直選原也只應是英國公民獨有的權利——這自然是廢話。香港從來自詡為華洋雜處的都會,更因為獨特的歷史背景,才令鄧小平提出舉世無雙的一國兩制概念。對北京來說,原本京人治港天公地道,但在兩制下寫了一部《基本法》,承諾港人治港,以至今天仍要忍受李柱銘等對京人治港的奚落。
方案比九七前差
或說,不讓香港的洋人投票就是。但要剝奪任何人固有的權利,難度甚高。況且此舉會令國際貽笑大方,因為國際慣例把人以國籍分類,而非以族裔為準。再或說,索性去掉所有非中國籍港人的投票權就是,但這包括了手持美加英澳紐等國護照的華裔永久居民。這樣豈非等於北京不信任全球華裔?肯定有傷中國人民的感情。
而且也有在九七前透過居英權計劃向英殖取得一等大英護照人士,「參選」港區人大代表兼且「當選」,卻不聽聞中央有何異議。
上述外國勢力論,將是一個變不了的理由,也是一個永恒的藉口。除非香港人努力爭取,不然不管是高齡七十八,或是芳齡二十八,普選仍屬遙遙無期。北京強行封殺了○七、○八普選,港人既然不是搞革命,那循序漸進總比甚麼都沒有好。但曾蔭權推出的政改方案,實在比九七前更差。香港人不應為他的個人榮辱擔心,而忽視了這個城市的前途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