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不少即棄餐盒和餐具,包裝上均冠以「環保」等字樣,但實際上可能是劣質產品,遇熱時會釋放有毒物質。專家指出,有害的即棄塑膠餐具,可從其質地、氣味分辨;而香港消委會提醒市民,就算廠家註明餐盒適用於微波爐,也勿隨食物放入微波爐翻熱。
刺鼻嗆眼者勿購
北京環保餐具聯合組織秘書長董金獅指出,該組織在多次抽查即棄餐具的打假行動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假冒食具辨別方法。在質地上,偽劣產品「手摸軟綿綿,輕撕就破裂,一聞刺鼻又嗆眼,遇熱滲漏易變形」;而且在包裝箱和餐盒上無廠名、無商標、無生產日期。
此外,偽劣產品較重身但價格便宜,如普通飯盒在十五克以上、價格在一角以下便可能有問題。真正合格的餐盒光澤好、質地均勻、手感好、強度高;盛冷熱食品時沒有異味散發,產品上有企業名稱及代號的明顯標識。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副總幹事劉燕卿昨日接受本報查詢時稱,過去消委會曾測試巿面的發泡膠飯盒,發現部份樣本含有雜質,相信是製造商為減輕成本,製造過程中加入增塑劑等有害物質。
測試又發現,發泡膠飯盒受熱的溫度愈高,接觸時間愈久,釋放的雜質便愈多。她建議消費者不要將發泡膠飯盒放在微波爐翻熱,以及不要將盛有高溫的食物盛存太久,「就算係一啲飯盒註名適用於微波爐,消費者都盡量唔好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