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行政會議新貴夏佳理近日接受訪問時說,民主派反對區議會保留委任議席,其實港府很多組織如金融管理局、醫院管理局的董事局都是委任制的,為甚麼民主派又可以接受其他諮詢委員會有委任議席呢?
有些保皇評論連忙附和,並進一步說,民主派最近不是也接受被曾蔭權委任入策發會嗎?為甚麼反對委任之餘,自己又接受委任?
其實只要受過一定教育,有普通常識水平的朋友,都會發現這些討論是不值一哂,完全站不住腳的論據,只是「轉移視線」、「偷換概念」的伎倆。
民意代表機構
區議會是地方議會,是民意代表機構,區議員主要由選舉產生,角色和功能是反映區內民意。委任議員的存在,明顯會左右了不同政見議員間的比例,從而扭曲了議會內所反映的民意。大家反對的是政治上的不公平:為甚麼特首一個人可以欽點一百零二名委任議員,而一百零六萬名選民卻只可選出四百名區議員?是否意味單單特首一個人,就抵得上二十七萬名香港市民呢?
相反,我相信從來沒有人會說金管局及醫管局是民意代表機構。諮詢委員會帶有「專業」色彩,所以大家都理解政府為甚麼要委任金融界、醫療界等專業人士入內,提供意見,而世界上亦少有諮詢委員會由選舉產生。只要委任這些專業人士入會的政府本身由民選產生,市民對此不會多言。我相信沒有人橫蠻要全港一人一票直選選出金管局、醫管局、衞生防護中心等成員,請勿強詞奪理。
未經選舉洗禮
而且,如今政改方案爭拗的重點,是委任區議員也一併加入選舉特首及立法會議員,當中牽涉「種票」、「投桃報李」、「私相授受」這種權力惡性循環的危機。這與金管局和醫管局是否有委任議席根本風馬牛不相及。請不要轉移視線和偷換概念。
另外,有委任區議員大聲疾呼,說他們與民選的同是區議員,為甚麼要剝奪了他們選特首的權利,這是嚴重的不公平,因而要申請司法覆核云云。
我真的覺得十分好笑,民選議員經過艱辛的選舉洗禮,經過區內市民的投票授權,才爭取到一個議席;相反委任議員安享「政治免費午餐」,甚麼也不做,便可得到同樣的議席。這些朋友如今竟然與那些民選議員及一百零六萬名選民力爭,為自己抱不平,要爭取在政治上的平權,是否有點「惡人先告狀」呢?
並非平等問題
政府要為特首選舉和立法會選舉加入民主元素,以一百零六萬名選民選出的四百名區議員作為折衷,無論你接受或不接受,都不能排除這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加入特首委任的一百零二名議員,則正如前所述,會有「種票」、「投桃報李」、「私相授受」的嫌疑。
所以,這不是平不平等的問題。本來就是由兩個截然不同的機制產生的議員,你就不能期望兩者有相同的政治地位和角色。
這些委任區議員是否「厚顏」了一點?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