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港股一度失守14200點,創下接近3個半月新低位;初上市的中國建設銀行(939)也只能險守招股價2.35元的水平。港股在10月差不多跌足一個月,不少投資者已蠢蠢欲動,想「捉熊腳」博反彈,希望做人棄我取的「相反理論者」。然而,「相反理論」是不可以亂用的,只有當市場參與者的想法達至一致,以及投資者的思想受情緒所影響至非理性時,才有用武之地,否則,投資者很易會被「熊腳」踩傷。
筆者早前已指出,93%的投資回報差異,其實決定於組合的資產配置,至於「捕捉市場」及「選股」,分別只對組合構成4%及3%的影響,要達至長線的財富增值目標,還是建立一個合適的個人投資組合比較實際。
假若投資者以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雷曼兄弟綜合債券指數於1976年至2003年的實質表現作參考,按不同的股票及債券比例來評估風險及回報,自然會發現,一個90%債券10%股票的投資組合,跟一個純債券組合的波幅是近乎一樣的,但卻可取得較佳的回報(9.14%vs9.35%)。
做好資產配置
很多時,投資者會以年齡來判斷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比例。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粗略地作出資產配置的判斷,就是把100減去個人年齡,作為股票佔投資組合比重的百分比。
簡單來說,一個30歲的投資者,由於距離退休還有很長的時間,加上即使投資出現虧損,仍有相當機會再賺回來,因此可把70%左右(100-30)的資金放在股票及股票基金這類風險較高、報酬卻具爆發力的投資工具上。但對於70歲的已退休人士來說,在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如何為資產持盈保泰,自然成為首要任務。根據上述公式,其投資股票上限將不宜超過30%(100-70),剩下的資金則投放於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上。
當然,單憑年齡來做資產配置,還是不夠全面的,事關這並無考慮到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當事人是否要負起供養一家的責任、收入來源是否穩定、準備於多少年後退休、能否承擔得起投資突然下跌數十個百分點等問題。因此,做資產配置決定,還是要視乎投資者的實際財務狀況、投資目標,以及實質的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而定。
平衡風險回報
從附表的左面欄目中,讀者可看到投資組合的不同股債比例。我們假設債券的回報為7%,而剩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股票投資升跌20%、10%或沒有升跌,對整個投資組合的影響。舉例說,一個90%股票10%債券的投資組合,若然股票投資錄得10%的跌幅,整個投資組合便會錄得8.3%的虧損。假如在股票下跌20%時,投資者只能接受到投資組合整體10%的跌幅,那麼,一個60%股票40%債券的投資組合,可能會較切合其需要。
當然,當股市上升時,這投資組合的回報將少於完全投資於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但長遠而言,卻可大大減低投資的風險。倘若股市能達致10%的長期平均回報率,則這個投資組合的年均總回報率便會是8.8%。倘若能承擔更大的投資風險,組合中股票的比重亦可相應增加。
筆者所集中考慮的,是投資者能承受多少短期的虧損或波幅。理由很簡單,因為資產配置並不單是決定投資多少於股市的工具,而是尋求在可承受風險內,尋求最佳的投資回報。
當選用這方法作資產配置時,大家對自己的投資回報及風險都會心裏有數。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