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陳易希是首位獲小行星命名的香港學生,也是首位獲得全球權威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林肯實驗室(LINEAR)提名小行星的香港人。從發現一顆小行星到命名,過程可以很冗長,但經確認,就是世界公認,名垂宇宙了。
不可以政治人物命名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環繞太陽運動的天體,它們類似行星,但體積和質量小得多。由於科技進步,人類近年發現新的小行星數量大增,平均每月就有二千顆新的小行星被記錄。一九九九年,國際確認的小行星還不到一萬顆,至今年五月,已接近十萬顆了。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規定,一顆新的小行星發現之後,必須經過三次以上不同沖日年代的觀測證實,並計算出精確軌道,這個過程可以很久,動輒數年。以陳易希星為例,從發現到命名,就花了五年時間。雖然獲得命名的小行星多為富商,但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種表揚或紀念,命名權絕對不可以買賣。
新發現的小行星獲得確認後,首先會配予一個國際編號,命名權歸於發現的人或機構,發現者隨時可進行命名。命名報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刊布於世,此名字即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但命名有些規限,不可以是政治人物,所以宇宙上不會有胡錦濤星或曾蔭權星。
中國人第一次發現小行星是在一九二八年,由旅美華裔天文學家張鈺哲發現,後來命名為「中華星」。第一個命名與香港有關的小行星是田家炳星,田家炳是香港化工業富商。近年命名的則有作家查良鏞的金庸星和大導演徐克的徐克星,值得一提的是,徐克星的發現者是一位移居了美加的香港人,名字是楊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