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體育實力,歷來未脫全國三甲,但在十運會上破天荒地只拿了個金牌總數第七。按說,這幾年,上海建起了賽車場,搞起了大師盃,軟硬體的投入不能說不多,尤其是出現了姚明、劉翔這樣的國際巨星後,體育在領導上下和平頭百姓的心目當中肯定是節節攀升。在此背景下,上海金牌縮水,着實令人費解。
有人以為,這是因為戰略上的認識偏差造成的。上海既然已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城市,就應該以提高全民體質為重點,競技體育既然有它的局限,就不必看得太重。
也有論調表示,上海應該向發達國家看齊,努力發展影響力大、觀賞性強的項目,如此這般,上海在全運會上舉重、柔道、長跑項目顆粒無收也算正常。但眾多的銀銅牌,又很難支持上述的觀點。還是有行家一語道破,這就是東道主的報應。
主辦八運會機關算盡
上海是八運會的主辦地,那一次,為了和勁敵拼爭歷史上第一個金牌總數第一,東道主也是機關算盡,最終勉強勝出。後來,據說是這個金牌陣容中出現了興奮劑事件,他省提出重排座次,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於是,一種憤怒的聲音就出現了:「以後,到我們的地盤……」
如今,上海終於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報應,這樣的結果,據說上海代表團早有預料。這次的東道主,同樣不是一盞省油的燈。賽會期間大大小小的糾紛,大多與江蘇有着各種各樣的牽連,遼寧、山東、廣東這些體育大省,也吃了不少啞巴虧。可以想見,這種東道主報應,在四年後的山東,還會重演。那時候,江蘇如果拿不出姚明、劉翔,又拿不出照顧臉面的金牌,同樣也是很難向江東父老交代的。
不過,全運會如果真成了東道主自娛自樂的KTV歌廳,鄭重向有關部門建議:十二運開始,這項「中國特色」正式移居海外。揚國威、樹正氣、保公平,不亦樂乎?
游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