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十分折墮,「蘇州藏書」的龍鬚麵吃了三口,「七彩坊」的油光菜飯吃了兩口,不為飽肚,只為嘗試。
朝北行,過了復興東路,這方濱西路開始有點怪,一下開多了好些壽衣舖,然而小吃不斷,各式河南拉麵、山西刀削麵、餃子店、餛飩店,那肚連嘗新的空間也沒有,念着那幫食神食家朋友,他們的工作便是吃,吃了那麼多都裝到甚麼地方去了?新陳代謝的功夫肯定了得。
但眼前這家小店又如何可以錯過?
青蓮街口的對面,方濱中路698號,一家名為「南聯紡織品經營公司」寄籬下,有年輕夫妻開的小小檔口賣湯圓。妻子用力在一個大概兩呎直徑的麵缸中搓麵,力度下下到肉,然後用麵,精、快、準地以手像雕刻般弄出各式甜的芝麻,鹹的鮮肉湯圓,還有酒釀小丸子。丈夫把爐,小孩在緊逼的空間,父母的眼光下玩耍,似五、六、七十年代香港大牌檔,然而十分溫馨,抵受不了這片家庭小風景,也難禁大鍋裏滾熱清水中浮着白滑圓可愛的各式湯圓,坐下見五毛一隻,豐儉隨意,要了兩隻芝麻湯圓,那好吃的水平也不錦上添花了,有空這街道又未拆去,你們自己來品嘗品嘗。
兩粒,五毛一大粒,一元交易……猶似很久很久以前的地老天荒。
次天上飛機前,趁大清早再下樓回到這條民食風景的小街,早餐見到是粢飯、豆漿、稀飯,油條……本來自己早餐只吃麥片,今早決定讓口胃開放,燒餅油條有甜有鹹,選甜。雞蛋脆餅以平底鍋,猶似法國人弄Crepe的工具,以麵拖過鍋面,打了兩隻蛋,放醬料,再放麵脆,捲起來,真的,就是中式法國薄餅;也要了一份,再回去「七彩坊」要了兩份烤麩,一總不超過十元,帶上飛機,誰要吃那些見了吐舌頭的國內航班飛機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