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被忽略股份效應

理財智慧:被忽略股份效應

股票市場究竟有沒有效率?這個問題在學界之中研究了數十年,也沒有一個定論。
通常財務學上會假設投資者是理性的,假若每一個投資者都夠理性,股價便應該能夠真實反映公司的潛在價值。但在現實生活中,股價卻有時會偏高或偏低,違反了效率市場的假設,學者統稱這些情況叫做「市場異常」(MarketAnomalies)。
其中一種市場異常情況,就是「被忽略的股份效應」(neglectedfirmeffect)。所謂「被忽略的股份」,就是投資者在投資之時,不易想起股份名稱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公司的數目,單是主板已經過千間,但投資者真正有所認識的,可能少於100間。就算是33隻恒指成份,亦不是每一投資者都廣泛認識。

曝光率低交投冷
在報章、電台或電視的財經節目之中,每天都能上十大成交股數及十大成交金額的股份,但來來去去也只可能是那二三十隻股份。曝光度較高的股份,其實有一定宣傳效果──當投資者想投資股票之時,會先想起它們。因此,這些股份的需求較大,股價也比較堅挺;相反,其餘股份大部份都被忽略,因此在交投方面往往不及熱門股,導致公司股價偏低,造成一個溢價現象,就是公司股價要較廉宜,才能吸引投資者吸納了。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