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個時候再提出○七、○八雙普選的要求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個時候再提○七、○八雙普選的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然而政治不正確是一回事,○七、○八雙普選其實是大部份市民早已公開表明的願望、其實是大部份市民以及國際社會認為實際可行的時間表,只因為北京中央政府不放心、不放權,才讓○七、○八雙普選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才讓○七、○八雙普選變得「不切實際」。
過去幾年,香港市民的民意是很清楚、很穩定的。不管是在大規模的公眾集會或遊行、不管是大型的民意調查、不管是在簽名運動或其他民意蒐集方式,市民都清楚表明他們希望能在○七、○八年實行全面普選;而市民之所以選擇○七、○八年並不是因為這兩個年份有些甚麼特別涵意、有些甚麼特別歷史意義,而是因為○七、○八年是最快可以落實普選的年期。換言之,市民強烈要求○七、○八雙普選是希望全面普選能盡快來臨、是希望全面普選能盡快落實。
我們認為,這樣的訴求是天經地義、合情合理的,北京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怎麼該對此置諸不理,甚至批評為不切實際呢?難道他們心裏想的是無限期推遲全面普選嗎?
而從各種客觀的條件來看,香港也完全可以在○七、○八年、也完全有能力盡快實行全面普選。不管是從公民的素質、不管是從經濟發展的水平、不管是從市民的教育水平、不管是從法治的健全程度、不管是從資訊自由的保障來看,香港跟西方的成熟民主國家並沒有多少差距,比一些新興民主政體如南韓、台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台灣、南韓在某些條件不如香港下仍能讓民主政制開花結果、仍能保持政治穩定及經濟持續發展;香港有甚麼理由還要無了期等待「德先生」來臨、還要發出「我會看到普選的一天嗎?」的慨歎呢?難道香港社會真的這麼脆弱、難道港人真的沒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事嗎?
其實,即使特首曾蔭權先生及部份行政會議成員如夏佳理先生都知道香港市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政治領袖、有能力盡快落實普選,曾特首上星期訪問美國的時候,就曾公開說他自己也希望香港可以盡快實現全面普選。只可惜他的言行太不一致了;一方面曾特首說香港有能力選自己的政治領袖,另一方面他提出的政改方案卻沒有絲毫讓港人自行選擇政治領袖的打算,反而讓一些政府委任的區議員、反而讓超過一百個沒有經過任何形式選舉或授權的人進入選舉委員會推選特首及立法會議員,而一般市民則只能繼續等待、只能繼續「望票興歎」。
像這樣的政改方案不僅無法回應市民要求盡快普選的訴求,更跟香港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水平相距太遠了。拿這樣的方案向市民推銷、向國際社會推銷不是注定徒勞無功、自討沒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