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才唔憂做

科研人才唔憂做

張樹榮表示,隨着旗下科學園急促發展,未來3至4年單是園內便需求6000名工程師,雖然本港各大學每年提供6000個學位修讀科研科目,但不少畢業生都轉投財經界如銀行或大型企業電腦部,真正入行者每年不足500人。人才短缺已成為業界面對最大的問題,他呼籲年輕人投身高科技行業,「在香港從事高科技都有出路!」
單是科學園3期發展,每期均聘用4000至5000人,合共便提供1.4萬個就業機會,其中60%為科研人才。他指出,年輕人的出路不單只房地產、金融、零售等行業,高科技在本港亦有很大市場。

高風險 高回報

至於高科技工程師的前途及「錢」途,他形容為「高風險,高回報」。一般而言,有三分一高科技公司會成功,而成功者獲利可以很豐厚。
他舉租戶晶門科技(2878)為例,當初成立時給予員工面值1角的股份,上市至今,股價已升至2.775元;又例如透過創科培育計劃成長的31家高科技公司,當初開業資本只有100萬至200萬元,但過去2年便獲得創投基金投入資金合共2.7億元,升值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