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港股結構正在改變

理財智慧:港股結構正在改變

建設銀行的上市,標誌着香港股市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雖然建設銀行的股價並沒有像投資者所願般大幅上升,但它的上市,卻意味着香港股市結構的轉變。
如果要選量度香港股市的寒暑表,一般人都會以恒生指數作為代表。雖然恒生指數現時只包含33隻成份股,但它所涵蓋股市的市值與交投量,一般都在6、7成以上;而恒生指數成份股的選取主要分為四大類,分別是金融類、地產類、工商類及公用類。
在上個世紀,地產類佔了恒指很大比重,因為回歸之前,香港地產蓬勃,但回歸之後,香港經濟結構開始改變。
建設銀行是全流通的,過往恒生指數服務公司不把H股加進恒生指數的原因,似乎對建設銀行並不適用。如果恒指服務公司把建設銀行加進恒指之中,那麼對於恒指結構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因為金融類所佔恒指的比重將會愈來愈大。
假若將來上市的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及農業銀行都以全流通的方式上市,而恒生指數因為要顧及其市值規模比重,便必須把有關股份納入恒指之中,那麼單是金融類股份所佔比重,加上現有的滙控(005)、恒生(011)及東亞(023)的市值,隨時佔恒生指數比重6成以上,若然,則恒生指數變相是另外一個金融指數了!

金融股將獨大

當國企改革進一步實施,股權分置計劃進一步落實後,那些中國保險業股份,例如中國人壽(2628)、中國財險(2328)只要它們的股份是全流通的話,也有機會入選成為成份股。那麼恒指之中,金融類便獨大,恒指的升跌直接反映金融類股份的表現,屆時香港真的名正言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連股市指數也反映這點特質!
不過幸運的是,恒指不是叫做香港指數,否則成份股之中有那麼多中國企業在內,叫做「香港指數」,便有點名不副實。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