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人談論這本名為《TheWorldIsFlat:ABriefHistoryoftheTwenty-firstCentury》(筆者譯為《扁平世界:二十一世紀簡史》)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拿過三次普立茲獎的紐約時報外交事務專欄記者ThomasL.Friedman。既然這書是話題之作,又提及科技發展,筆者又豈能錯過;惟這本書近500頁,讀書時間也是成本,筆者只有在網上略看全書大綱,及閱讀了一兩份書評,謹在此拋磚引玉,引發討論。
作者懂緊抓城中話題
Friedman很懂得製造暢銷書的要訣:一是,緊抓城中熱門話題,全球化是爭議極大之社會議題,他竟以世界趨向大同的扁平世界為大標題,並且提升至21世紀簡史的水平,當然刺激到反全球化人士的神經;二是,他也真曉得歸納和總結歷史,列出10個改變世界的「扁平因素」:911事件、Netscape上市、工作流程軟件、開放源、外判、離岸生產、供應鏈、物流管理、個人供應鏈和增強電腦運算的技術;三是,創造新名詞,甚麼「扁平」、Globalization1.0、2.0和3.0,好奇心強的人會打爛沙盤問到底。
「扁平」觀點欠缺新意
以筆者所能認知,其實書中並沒有帶出甚麼新觀點,大部份說法都已經在科網狂潮那數年聽過;若學術點來看,Friedman的「扁平」觀點也乏新意,FrancisFukuyama也提過類似的東西。筆者最感興趣的是,竟然還有人對科技帶來人人平等的「扁平世界」抱有這樣大的希望,有着死硬派的「科技決定論」觀點,這才叫人感到奇怪。
科技難帶來人人平等
世界不能因科技帶來全面平等的底蘊,筆者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原因:(一)文化差異:不同地區對引進新科技或者改革社會的態度迥異;(二)既得利益:自動化會令某些工種消失,工會自然會反對;(三)貧富不均,第三世界及不少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買不起電腦,國內更沒有資訊基建,何來「扁平世界」;(四)技術門檻:若你要享受到開放原軟件的「開放」,至少你也要是一名程序員;(五)保護主義:某些國家會保護自己的國民利益,外判或離岸生產也受限制。
扁平世界,談可容易。記得,年前有人寫了篇《ITDoesn’tMatter》的文章,說資訊科技算是老幾,乃科網狂潮後打IT落水狗的傑作;現在又有人天真樂觀的說IT可以改變世界。兩個極端,各取某些人所需,各投某些人所好,這才叫是IT業最有趣的地方。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