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上閒逛,見到「狗不理」的招牌,就走了進去。那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加盟店,已是快餐形式。那時早飯已過,午飯未至,所以店堂裏就我一個客人。
去櫃枱買了四個包子、一碗綠豆粥、一碟熗土豆絲,加起來才幾塊錢。那包子熱騰騰,皮子柔軟得很,裏面的豬肉白菜餡鮮美多汁,包子不大,兩口一個,非常好吃,再喝一口暖暖的綠豆粥,吃一口涼涼鹹鹹的熗土豆絲,竟是這個早晨的意外收穫。
清朝末年,河北有個農民四十歲得了個兒子,生怕長不大,就給孩子取名狗子,那是北方老習俗,孩子的名字賤一點,易生易養。
狗子十幾歲被送到天津一家蒸食舖當小伙計,勤學苦練。小有積蓄之後就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包子店。他用水餡半發麵來做包子,肉包子做得形似菊花,鮮香不膩,口感又特別柔軟,一下子,生意大好。
生意好了,狗子愈來愈忙,在店裏只顧蒸包子,顧不得理睬客人,於是客人們就說狗子不理人,這家包子舖,慢慢被人叫開了,就叫「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名氣越來越大,連許多達官貴人都來幫襯。那時候袁世凱正在天津訓練新軍,試過狗不理包子,就拿了一批去北京孝敬慈禧太后,嚐遍山珍海味的慈禧吃了之後不由讚歎:「山中走獸雲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經此品題,「狗不理包子」的名聲,也就更上一層樓,成了聞名全國的天津名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