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號上的太空人,當中一位姓費,本地傳媒都管他叫「廢」俊龍。豬朋某說,「費」字可不是該讀如「祕」麼?
不管「費」讀如「廢」或「祕」,都是姓氏。春秋時魯有費縣,在今山東魚臺縣西南,是一個姓費(廢)大夫的食邑,後因以為姓。「費」粵音又讀「祕」,也是地名,曾是魯桓公子季友封邑,後亦因以為姓。
名從主人,你碰上姓費的,得先問他們的尊姓該諗「廢」還是「祕」了。據我所知,《小城之春》的導演是費(廢)穆。本港著名歌唱家費明儀,她的姓西報譯作Fei,也就是讀「廢」了。
以地為姓的例子,其實甚多,如「解」就是。這原是地名,《水滸傳》那獵戶兄弟倆,一叫解珍,一叫解寶,可不讀作「解釋」的「解」,粵音應讀「蟹」。莫名其妙的就要算查良鏞先生的「查」了,分明該讀「渣」,本地傳媒硬把它讀如「調」查的「查」,正是不查字典之故。
另一個類似例子是「單」。以前港台的女編導單慧珠,自我介紹往往要這樣說:「我姓『善』,即是『單』車的『單』。」
英文也有音變的例子。英國電視劇《KeepingUpAppearances》的女主角叫Bucket,倒愛把自己的姓氏唸作“bouguet”(花束),而非“bucket”(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