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包袱爭民主

卸下包袱爭民主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特區政府公布了○七、○八年選舉的改革方案後,民主派表現出團結一致、堅決地反對,但坊間盤口卻似乎認為最後會出現一個被民主派接受的政改方案。傳媒的普遍取態則是向民主派步步進迫,看民主派中人哪個首先轉軚,看民主派何時轉向妥協。

民主派反對政府方案,針對的焦點是兩個。一是政府方案沒有普選時間表或路線圖。民主派原來爭取○七、○八年普選,如果接受政府方案,但卻不知何日普選才會實現,確實是毫無意義的妥協。

提反建議的難處

問題是,港人爭取民主有兩大考慮。一方面普選是理想,在○七、○八年實現固然最好,但另一方面,如果○七、○八年的選舉方法能有民主改革,他們也會歡迎。
民主派可以罵政府,指方案的民主步伐太小,說服市民拒絕接受。但市民也會問民主派,那麼多大的民主步伐才能接受?民主派又會否主動提出反建議,爭取政府接受?這就是民主派的難處。如果主動提出一個漸進式民主方案,就正式表示接受○七、○八沒有普選的現實。
其實如果民主派想清楚,上述難處根本不是難處。相信絕大多數香港市民,包括很多民主派在內,早已接受○七、○八沒有普選的現實。皇帝身上本來就沒有新衣,又何必為怎樣卸下新衣而煩惱呢?

民主派光譜極闊

民主派反對政府方案的第二個焦點,則正好顯示他們也在揣摩可以接受的改革方案。他們反對區議會委任議員有資格選舉特首和立法會。這個立場的反面暗示:若只是由民選區議員參加特首的選舉委員會和組成選舉立法會議員的功能團體,似乎就可以接受。
可是,這樣的區議員方案,橫看豎看也不像民主方案。要民主派主動建議這樣一個方案,會覺得不甘心、難開口。其實民主派煩惱這問題,也不值得。區議員方案是政府硬加在民主派身上的新衣,本來就不稱身,即使費煞思量剪裁還是不合身。
民主派最好先卸下包袱,卸下○七、○八普選這套本來就不存在的新衣,卸下政府相贈的不稱身的區議員方案新衣。民主派光譜極闊,可先找尋最多人支持而又明確體現民主發展的方案。我在這裏大膽提出一個建議。
建議是:首先,暫且按下立法會選舉改革,因為尚有時間,而且行政長官選舉的改革與立法會選舉的改革並無必然聯繫。

現方案不倫不類

針對行政長官選舉,可以把選舉委員會成員由八百人增加至一千二百人。新增的四百人全部由地區直選,在下屆選舉委員會選舉時產生。
上述建議捕捉了政府方案的兩個特點。一是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再不必像第一屆和第二屆那樣,在四類人士中維持平衡。二是政府方案本來就是想通過增加地區代表以增加特首選舉的民主成份。上述建議沒有偏離這些原則。
反而現在政府建議把五百二十九個區議員塞進特首選舉委員會,是不倫不類。這些區議員當年參選時,根本沒有選舉特首的職能,怎能突然增加職能?至於說如果因為他們的公職有代表性而具有選委會成員的資格,那五百二十九這數字與六十名立法會議員、三十六名全國人大代表這些更具份量的職位數目相比,又太不成比例。
如果第三屆特首的選舉委員會成員中有三分一由地區直選產生,我認為這是民主派可以接受的方案,是對民主理想有所交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