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研究大突破 助解健康之謎<br>香港研究員鎖定多種致病基因

標誌研究大突破 助解健康之謎
香港研究員鎖定多種致病基因

【本報訊】為甚麼嬰兒時代喝奶可以安然無恙,長大後卻會腹瀉連連?為甚麼有些人緊遵低糖、低脂的金科玉律仍然患上糖尿病?標誌着基因研究的一大突破──人類基因變異詳圖昨日公布,由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領導的研究小組與全球的研究人員合力鎖定多種疾病的致病基因所在,醫學界日後可以利用研究結果,開發針對性藥物,有助後人解答十萬個健康為甚麼。

研究人種基因差異

人類基因變異詳圖(Haplo-typeMap,簡稱HapMap,又名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在零二年十月展開,耗資共一億美元(約為七億八千萬港元),牽涉二百名科研人員。研究隊伍分別抽取了北京漢族人(包括六名港人)、日本東京人、祖先為北歐和西歐的美國猶他州居民、非洲尼日利亞伊巴丹的約魯巴人,合共二百六十九個血液樣本,分別代表黃種人、白種人及黑種人,進行分析。
整個研究着重分析人群之間相異的基因區域,與過往純粹排列人類基因的計劃有別,結果將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中發表。香港HapMap研究小組由港大、中大和科大的學者組成,負責計劃其中百分之二點五的工作,獲創新及科技基金及大學撥款資助委員會撥款三千五百萬港元。
小組首席研究員、港大校長徐立之解釋,人群中出現分歧的基因區域有一千萬個,只需準確找出這小小的差別,即可解釋不同人種、不同個體患病的機率及成因。他舉例,西方人喝奶後不會下瀉,原因是他們體內控制乳糖分解的基因在他們成長後仍繼續發揮作用,令體內消化乳糖的酵素保持活化,但部份華人的基因不具此特性。

有利訂出合適藥方

徐立之指,研究人員從今可掌握中國人的基因組單體型圖譜,連同日本人的研究樣本,可以隨時開始東南亞最常見疾病的研究。
他表示,科學家現已經鎖定導致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疾病的基因的「藏身」區域,日後只需利用HapMap,即可在特定區域內搜尋出致病基因,不再需要「大海撈針」,由於搜尋範圍收窄,研究的工作量及所需資源將可大幅減少至十分一。他表示,研究人員將進一步研究多種疾病的成因及與基因的關係,訂出針對的治療方式,處方合適藥物。

重點在乳癌直腸癌

徐立之指,乳癌及直腸癌是小組研究重點,此外,精神分裂症及椎間盤退化的基因研究,已獲大學教資會分別撥款七十萬及五百萬至一千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