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鄧小平外交模式

走出鄧小平外交模式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變是舞台。」在歐美捲起「中國威脅論」風潮以及日本右翼政客咄咄逼人的連串行動之際,中國的外交策略自胡溫上台後,也稍稍地發生了變化,鄧小平時代「韜光養晦」的方針愈來愈少提及,相反,胡、溫頻頻出訪,足迹遍及各大洲,更積極介入國際事務。

出訪足迹遍及各大洲

本月中閉幕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外交和爭取有利於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外部環境上,強調了和平、發展、合作的主題和理念。在外交戰略上,按照「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變是舞台」的原則進行,對外開放的經濟交往上,積極參與制訂國際經濟規則,提出互利共贏的戰略。
中國外交走出「韜光養晦」的標誌之一,是在對日問題上採取了較為強硬的措施。九月初,中國海軍首次派遣包括一艘近八千噸現代級驅逐艦在內的五艘中國軍艦,以編隊形式在位於東海的中國春曉油田附近游弋。
而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近日也透露,胡錦濤去年十一月在智利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峯會期間,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會晤時,彼此曾惡言相向。由此可見,胡錦濤的外交策略走出鄧小平、江澤民的模式。
此外,中國又在國際外交場合,為非洲、南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發言,捍衞這些國家的利益之餘,亦贏得他們的支持。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