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香港人在蕭邦鋼琴大賽得第六,對香港的古典樂壇意義重大而深遠,但若從全球的古典樂壇看,我們香港人仍需努力。
那種感覺就像美國人上世紀已登陸月球,我們中國的航天科技剛剛成為新秀,比很多人好,但可以更好,因為我們看過其他人做得更好。
我承認自己很矛盾,一方面求客觀,一方面又要樂觀。
香港人李嘉齡奪蕭邦大賽第六,其實也是很大的啟示,首先證明了香港的家長不再只求孩子考試第一,如果知道兒女有音樂天份,他們願意衡量,讓孩子的時間多分配在練習樂器上,他們明白藝術也有出路,不一定要成為會考狀元才叫光宗耀祖。
學習音樂需要物質條件,昂貴的學費和樂器存在機會代價,但香港有很多家庭都負擔得起。越多人學音樂,人們的音樂水平就提升,你不難發現青少年唱「祝你生日快樂」時,可以唱出二步,甚至三步和音。
對於我作為流行樂壇的一分子,很明白國民的音樂水平越高,創作人就可以更大膽嘗試和突破,不把香港流行樂壇只框在K歌當中,這是另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