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性外交已不可能<br>胡溫頻出訪採進攻外交

防禦性外交已不可能
胡溫頻出訪採進攻外交

金秋時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外訪頻頻,本月底將先後出訪北韓、越南、英國、德國、西班牙及南韓等亞歐六個國家。外國傳媒評論稱,中國的外交已經進入中共建政以來的第四個階段,開始積極介入國際事務,其性質已從防禦轉向局部進攻。中國的外交戰略調整,無疑是「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的依據之一。

胡錦濤將於本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訪問北韓,下月一日至三日訪問越南,再於十一月八日至十七日訪問英國、德國、西班牙以及南韓。此後,溫家寶總理也將出訪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國。

更關心及插手世界事務

對於胡溫頻頻出訪,「德國之聲」電台的評論指出,中國外交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見表)。第一階段是一九五○年代至六○年代初,中國奉當時的蘇聯為「老大哥」,奉行一種以意識形態劃線為主的「陣營外交」。第二階段是六○年代初中蘇決裂後,中國從「打倒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新陣營激進外交,逐步走到毛澤東主張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所謂第三世界理論外交。
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外交的重點逐步變成為國內的經濟建設護航,同時回收香港和澳門,其最大特點,在於中國外交不再以意識形態劃分。而胡錦濤在二○○二年上台後,中國的經濟和整體實力已發展到對世界舉足輕重的程度,僅僅為經濟建設護航已不夠,中國外交進入第四階段,開始從防禦性改為更多地關心與插手世界事務。

人權問題擺脫防守姿態

評論續稱,北韓事務成了中國外交的一張進攻王牌。這是胡錦濤自○三年擔任國家主席以來首度訪問北韓,有別於以往中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之旅。國際危機組織東北亞項目主任彼得認為,胡錦濤會盡一切努力說服北韓留在談判桌旁,而他此行安排在美國總統喬治布殊訪華前,正是為了顯示中國為促進六方談判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
此外,在伊朗等國家的事務中,中國更多地利用自己的國際地位說話,在人權民主問題上,中國也嘗試擺脫防守姿態,開始發表美國人權狀況白皮書就是例子。此外,在世界能源資源的爭奪戰中,中國再要堅持防禦性外交實際上也已經不可能。
評論強調,中國外交的第四階段現時只是起步階段。目前中國國力還沒強大到足以與美國抗衡的程度,中國還會在相當長的時期裏採取溫和的、有限的進攻性外交戰略。從這一點看,胡錦濤首次以元首身份訪問北韓,是值得關注的。
《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認為,胡溫上台後,繼續推動大國外交,對美俄是最主要的方面,胡錦濤「這兩、三年在外面跑得特別多,三天兩頭就出門了。」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