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現機械人咖啡店,沒有人會感到意外,因為那只是日本機械人文化的延續篇。
相信萬物皆有靈
日本人對機械人着迷情狂,可追溯回十七至十九世紀江戶時期的「機械人形」,當時西方外來技術和本土傀儡戲傳統滙流,技師利用發條機械製作會奉茶鞠躬以至寫大字的玩偶,在廟會逗得民眾哈哈大笑。
宗教和技術的相遇,造就了日本獨特的機械人觀。日本神道教相信萬物皆有靈,從前不要的傀儡不會丟棄,而是下葬以示尊重,連帶「機械人形」都要強調造得似人,在《小飛俠阿童木》、《多啦A夢》這些現代流行文化想像中,機械人都充滿人性,是人類的伴侶。
視機械人為伴侶
西方社會在基督宗教影響下,卻始終對機械人有種不安感覺,認為僭越上帝。
「Robot」這個字來自捷克語,意思是奴隸,代表了西方人主要視機械人為奴隸和工具,不會賦予人性。
兩套觀念,兩條發展道路。西方研發的機械人多數功能至上,外形絕不會似人。日本卻開發出細緻模仿人類動作的機械人ASIMO、會透過與人交往發展出不同個性的機械狗「愛寶」。
當《未來戰士》以至《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這些荷李活電影充滿了「科學怪人情意結」,不斷重複人製造機械人、機械人殺人的題材,日本人只擔心人口老化的孤獨生活,於是製造出侍奉陪伴長者的機械人,全力擁抱機械人伴侶。
當然,在愛知縣世界博覽會,由人形女機械人招呼遊客,更令這次世博現代化,展現了日本機械人的國力。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