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薄 - 李純恩

淺薄 - 李純恩

這天新任的律政司長第一天上班,我在中環吃飯,鄰桌幾個女孩子說,聽說新律政司長是個「香港故事」,他出身「寒微」。
這個「香港故事」,首現於現任財政司長的嘴巴,當時新任律政司的人選還沒公布,財政司長叻唔切,爆響口,一臉得意地說新任律政司長「出身寒微」,是個「香港故事」。
前任財政司長喜歡唱《獅子山下》,現任財政司長愛說「香港故事」。真是無巧不成書,管着香港財政大權的人,都喜歡以窮得要命的故事為樂趣。

「香港故事」真是從一個寒微的「窮」字產生的嗎?「香港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首先,要感謝大清皇朝不爭氣,把香港租給了英國人,接着,要感謝中國共產黨,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把一大批帶着真金白銀的上海資本家轟到了香港,其中,包括了現任財政司的爸爸。他們在香港辦紗廠、搞航運,為此地的興旺發達打下了基礎,「香港故事」,到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有了看頭。爾後二十年,又有了串膠花、做假髮,有了《獅子山下》──還有不可遺漏的,是英國人一百年的管治和規矩,若非如此,就沒有今天所謂的「香港故事」。「香港故事」的情節是機會和錢,從來沒有真正「寒微」過。
公子哥兒的財政司長,說「出身寒微」的「香港故事」,以為非常有趣,還帶着三分感性,但當一個一輩子不知道「寒微」真正意義的人笑着說「寒微」,本身已是對「寒微」的冒犯,再以此煞有介事將之賣弄為「香港故事」,更顯出知識的淺薄。「英雄不問出處」,這個「出處」,可以寒微,可以富貴,難道出身寒微的英雄比出身富貴的英雄再「英雄」一點?照此邏輯,要是新任律政司長的父親不是在街邊賣雪糕,而是牛奶公司主席,那麼他的上任,就不是「香港故事」了?
看來,政府總部真應該遷去天水圍,不然,恐怕香港以後就沒有「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