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秋風起,又是濕疹反覆發作的季節了。皮膚出疹、長水泡、甚至破裂,令人無法入睡,這種被西醫視為無法根治的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中醫認為,濕疹分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種,前兩者皆能根治,而要避免小寶寶出現濕疹,孕婦在懷孕中後期若出現口乾、大便乾結等「濕熱」症狀,應服用清熱去濕的食物。 記者:張嘉雯
「醫濕疹無得心急,一般都要一個月到幾個月,小朋友如果病症輕微,十劑八劑藥已經可以令病情穩定落嚟,就算係慢性期,都係兩至三個月可以改善到。」註冊中醫師張琛稱,濕疹是免疫系統混亂引起,香港人因環境問題,體質較差,兒童經常喝高濃縮奶粉,令體質偏燥熱,脾胃較差,加上患小病也習慣服用退燒或止痛藥,免疫力自然削弱。
輔以針灸拔罐更佳
張琛解釋,濕疹可分急性(濕熱型)、亞急性(陰虛挾濕型)及慢性(血虛風燥型)三種。急性期時,病者手足會潰爛、出水、長水泡,中醫的首要工作是令病者傷口癒合,「內服藥可以扶正驅邪,多數係清熱、去濕同埋袪風嘅藥,幫病人排出毒素,中醫亦有外敷藥,有啲病人皮膚會流晒水,啲外洗藥可以幫助止咗水先。」
急性型通常維持數月至數周,若未能治癒,則會進入亞急性期,患者皮膚痕癢、乾燥及脫痂,抵抗力較弱,此時的藥物則以調節免疫系統為主,「急性期同亞急性期都可以根治,即使根治唔到,症狀都可以改善好大,十年八年都唔再復發。」
若患病超過一年,病情轉為慢性,患者皮膚變得厚實、乾枯、粗糙,並有色素沉澱,反覆發作,「曾經有個十二歲嘅小朋友嚟睇,佢有咗濕疹已經兩、三年,屬於血虛風燥型,全身皮膚好似穿山甲咁,乾晒一塊塊。」病人最終治療近兩個月,背部及面上的濕疹才完全消除。
張琛稱,每個病症皆有差異,即使同是患濕疹,所服用的藥物也可完全不同,患者若輔以針灸及拔罐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應戒吃海鮮和菇類
張琛解釋,要避免胎兒出現濕疹,孕婦在懷孕中後期若感到濕熱,如口乾、大便乾結等情況,應服清熱去濕的食物,如薏米、雲苓白朮、澤瀉及竹葉等,「唔好以為大咗肚就乜涼嘢都唔食得,要食適當嘅清熱食物。」
「脾胃係後天之本,脾胃差就易有濕,有啲濕聚響度,就易復發。」她提醒濕疹患者戒吃海鮮、菇類、紅肉及煎炸食物,飲食保持清淡,多吃深綠色蔬菜及易消化的食物,早睡早起,適當運動,以紓減壓力,減少發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