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好評以外 - 李怡

李怡專欄:好評以外 - 李怡

黃仁龍出任律政司司長,各派別一致好評,尤其是民主派人士,包括法律界的李柱銘、余若薇、湯家驊、吳靄儀等等。這當然與黃仁龍年輕,參加過反釋法遊行,以及他過去沒有親北京色彩有關。許多人都相信他能堅守原則,會捍衞法治,與他接觸過的人對他的人品也一致讚美。在盛讚這位新司長的同時,人們也給中央加分,認為這顯示中央有了「新思維」,不是只會選擇與中央「同聲同氣」的「自己人」。
筆者對這些頌揚,並無反對的意見。但基於認識到「自由的代價是永恒的警覺」,筆者謹在此提出一些略有不同的異見,望能引起黃司長、眾從政人士以及市民的警惕。
首先,筆者認為黃仁龍的被任命,與北京的「新思維」無關,切勿對中央產生「美麗的誤會」。實際上,只要沒有擺脫專權政治,筆者也看不到有甚麼對權力的「新思維」。

北京願意任命黃仁龍,而不任命那幾位事事仰中央鼻息的大狀為律政司,主要基於權力爭逐中的妥協。胡錦濤任命曾慶紅主持香港事務,就因為曾過去是江澤民的親信,由他掌管香港事務,他更要撇清與江澤民的關係,這樣才顯出他公正。曾慶紅為了取得胡錦濤的信任,也必須這樣做。另一方面,鑑於香港在○三年大遊行後,形勢嚴峻,曾也須做出成績,才能鞏固他在中央的地位。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他毅然同意撤換江系的董建華,並任用「港英遺臣」曾蔭權,也決定不讓那些過去靠近江系中央的大狀們任律政司司長,寧可選一個與北京沒有聯繫的人。
其次,黃仁龍年輕有為,精力當然較他前任為佳。一般人對年輕並靠自己奮鬥而事業有成的人,都會有幾分尊敬。然而,年輕的律政司司長,也有比不上年長者之處,就是他前面有大好歲月,因此他對前景有所追求。既有所求,就會有取捨、進退之間的種種考慮。梁愛詩縱有不是,她的長處卻是她對前途無所求,律政司司長已是她生命中的最高峯,也是最後的高職了。無所求的人會更能堅守原則。
其三,是黃仁龍與北京素無聯繫,換句話說,是中央對他了解不多,絕不似對梁愛詩般熟悉。對於不能不與中央打交道的律政司司長來說,有需要讓北京的高官對自己有所了解,也需要爭取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放心。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較他的前任更需遷就北京的意向。
筆者不辭淺陋,在全港叫好聲中不惜唱點反調,目的是想提醒黃司長與香港市民,對自由必須時刻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