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條最常見的讀者問題,是關於筆者的投資哲學。筆者做人一向隨心所欲,沒有甚麼條理可言,實質上沒有特別的風險取向,更加不會刻意分長線短線。所以一時勸人長揸,一時卻又推介高風險的衍生工具,風格上未能貫徹,可能是今時今日仍相當霉的主因由。
長此下去不是辦法,趁機會整理一點思緒,讓大家有一個更加清晰的概念,知道筆者是想甚麼。
一般股票分析以至研究報告,欠缺了一個重要的大前提,就是組合的管理。投資者並不是十上十落,而是會分配注碼在不同的項目之上。另外,投資好比一場戰爭,是由無數戰役組成,個別戰役的成敗,其實並非太重要。一般人評價股評人的最大錯處,是將一兩個戰役永世纏繞,高估或者低估了一個人的能力。
對一般散戶而言,最佳的出擊方法,一定是單純買股票,防守性較強,長遠而言,回報多數跑贏債券或通脹。可是這個方法不會發達,而且很多人不幸被劣質藍籌所傷,高估了股票投資的風險因而卻步,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分散注碼在中型公司
追求高回報可以博衍生工具,不過最佳的方法,仍然是買股票,但要將注碼放在幾間以至十幾間中型公司之上,博有一兩間公司最終突圍而出,例如早前提過的ASM太平洋(522)之類。很多人以為選股有妙方,其實運氣是重於一切,股價已反映當時的消息,要公司成長超乎想像,股價才會暴升。投資明星股要有大收成,真正重點是不要輕易沽出,入市後且戰且走,緊貼公司的消息,公司一路成長一路享受收穫,這種方法比左穿右插回報要高。
上述的形式,應該是投資組合其中一個核心,比例高低則視乎個人的風險取向,不想冒險可以多買金融保險類的藍籌打底。長線之外,亦愈來愈多刻意短線的出擊,市場周期短波幅大,是加強短炒的主要理由。另外,近年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主導,多了不少技術炒賣的機會,例如指數變更、上市公司派送子公司股票等等,不肯定有高回報,但估值被扭曲,自然要行動,幾個巴仙也是相當重要。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