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前收到今年金馬獎的提名名單,非常平衡,金馬獎其實已經行出了一大步。「最佳影片」的提名裏包括了中港台三地的電影,在以往的日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以往的日子大家也知道是各有各做,三地的電影獎項各不相關。台灣的金馬獎是最早開放給香港電影參加的,原因是自八十年代中期,台灣電影的產量下降,台灣導演也偏向拍攝藝術成份較高的題材。幾個台灣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等在國際打響名堂,在歐洲的大小影展中獲得不少重要的獎項。但一群盲目的追隨者卻過份推崇藝術電影,造成市場電影慢慢萎縮。正值當時港產片全盛時期,強勢的港片全面打進台灣市場,金馬獎的大門也被打開。
但港片要在台灣上映或在金馬獎被提名其實也有某些限制。就是影片內,字幕上,海報上所有會出現的台前幕後人員都必須是「自由總會」的會員。「自由總會」是「台灣電影總會」在港成立的一個半官方機構,你可以自由選擇參加,但係如果你不參加就算是天王也好,海報上也不會有你的名字,所以其實是一點也不自由。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參賽資格比較嚴謹,基本上一定要是香港出品的電影才可以參加,在以往電影興盛的時候當然沒有問題,一年有三百多部電影,選擇上和競爭上也足夠。但現在每年下跌至四五十部,評選方面其實已經出現困難。
中國的金雞獎是個最封閉的獎項,基本上我一無所知,只知道只有國內電影才可參加,大部份拿了獎的電影我沒有看過,也不知到哪裏看。
所以今屆的金馬獎真的行了一大步,令兩岸三地的電影更加接近,期望我們會有一個所有中國人也認同的「中國電影金像獎」,可以包容所有的華語電影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