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西九詭局

客座隨筆:西九詭局

友人知道我從事古典音樂的工作,常問我關於西九龍計劃的事。
我回應,甚麼建築設計,甚麼商住比率,甚麼發展方案都沒多大作用,因為最重要的一項要素被忽略了。那是甚麼?就是香港缺乏願意付費看藝術的觀眾。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藝術不該沾銅臭,所以給藝術家錢是大不敬的;就算給,也只該是象徵式的,否則就成為商業活動了,一旦被認定為商業活動,更不該獲得資助贊助之類的錢。
這不是一個詭局嗎?難道藝術家不用吃飯?還是文窮而後工,餓了才能作好畫?既有職業運動員,為何不能有職業藝術家?這種心態不在根本上作出改變的話,香港縱使有全世界頂級的音樂廳,有頂級的樂團也是徒然。
在外國,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隨處都發現藝術的影蹤。至於香港,藝術是一種附屬產物,或者後子商品(step-sonproduct)。推行藝術是想達到某某目的,但藝術本身卻不是其目的。
發展商在西九推動藝術活動,是因為想發展地產賺錢。所以計劃中,藝術活動可以不用收支平衡,如此這般,香港的藝術活動會健康成長嗎?如果不會,又何必花費大量金錢搞西九文娛藝術區?用那筆鉅款,向收費電視台租頻道,專搞藝術不是更化算嗎?

編按:李敏因事續稿未到,由李樹昇暫代。

李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