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庵藏竹 - 董橋

遐庵藏竹 - 董橋

我很想去美國看看葉恭綽留傳給他女兒葉崇範的那批明清竹刻。葉先生浮沉政海,震鑠藝林,一生藏字畫,藏珍版,藏宣爐,藏古尺,藏名墨,藏印章,藏硯台,藏箋紙,藏古泉,藏竹刻,慨嘆幾十年變亂頻仍,流離顛沛,藏品毀於兵燹者十之六七,另有一些分與家族,還有一些應急易米,廣州一次回祿之災,更又失去文物八大籠,菁華殆盡了。那件晉代王獻之《鴨頭丸帖》原是鎮家之寶,有一年生計窘迫,竟也賣給上海市博物館,一字千金計,十五字名帖換得一萬五千金,歷代名家題跋都不給潤筆了!
隱約記得寫葉恭綽的文章涉筆竹刻者甚少,他的《遐庵談藝錄》談竹刻者也不多。一九八三年ChinaInstituteinAmerica在美國各地舉行中國竹刻巡迴展覽,葉家舊藏竹雕終於成了展覽會靈魂,我也終於在友人寄贈的展覽圖錄《BambooCarvingofChina》一書初賞名器照片,可惜黑白居多,只見潤亮之妙品不見竹色之深淺。鄭夫人葉崇範英文名字Julia,書中註明"JuliaY.ChengCollection"之竹刻有三十二件,筆筒、臂擱、香筒、圓雕人物都有,以時下文物價錢算值千萬港幣了,聽說長年寄存在Nelson-AtkinsMuseumofArt,只怨我去美國總是去不到坎薩斯城。

葉恭綽集藏竹刻的經過他不寫別人寫不了。其實我最想讀他集藏文玩的軼事。園翁說,聽早年跟葉先生在陸羽一起喝過茶的前輩說,遐庵隨興漫談文物故事確是格外動聽。美國那本圖錄裏刊登的葉家藏品王梅鄰〈秋聲賦〉筆筒我印象很深,雕的是窗裏歐陽子攤書夜讀,窗外童子瑟縮檐下,庭院連亘,古樹茂密,枝葉吹斜一向,大見秋風威勢,背面陰刻賦文七行,小楷古秀入骨:「據聞遐翁說過他的好些竹刻都是陸丹林在坊間先留意到的,」園翁說。陸丹林是名畫家,跟葉遐庵交情很深,此說也許可靠。
二十多年前我迷上竹刻,園翁和我有空常到中環翟先生開的古玩店閑聊。有一天,翟先生拿出兩件竹刻給我們看,說是一位上海太太寄賣的,一件是王勛刻的班婕妤臂擱,一件是無款〈秋聲賦〉筆筒。臂擱淺淺浮雕西漢才女手執團扇婷婷之姿,題「漢班婕妤,扶風人,敦禮嫻雅,曾作〈團扇吟〉傳於詩什間,奇女也。己亥冬月竹名王勛刊」,竹色棗紅,包漿動人,索價也合理,我要了。〈秋聲賦〉佈局與葉家那件相似,雕工略遜,刻字略呆,園翁覺得尚可玩玩,一問價錢,立時放棄!

名堂再大的竹人傳世之作是真是假殊難定論,我不信專家,不信權威,只信優劣,只信器齡。葉先生那兩件吳之璠款〈迎鴻圖〉筆筒,一件精妙,一件稍弱,年份倒是康乾無疑,夠老了。吳之璠的生平歷來專家抄來抄去都那麼幾行:康熙時人,字魯珍,嘉定人,工人物,工花鳥,竹刻尤稱名手,發明薄地陽文最為工絕,天津馬令延為上客,馬令去官,從之偕往,不知所終;精製筆筒有貢入內府者,高宗問魯珍何人?侍臣據《南邨隨筆》以入奏,魯珍之名由是大噪!
呂舜祥〈嘉定的竹刻〉說吳之璠作品傳世者有筆筒六件,臂擱四件,耳挖子一件,如意一件,大香筒一件;他說〈西廂記〉香筒和〈東山報捷〉筆筒在葉遐庵家,葉家那件〈迎鴻圖〉他倒一字不提,也許撰文之時還未見過。一九九五年大雅齋黃老先生賣給我的也是一件吳之璠的〈迎鴻圖〉筆筒,與遐庵舊藏那件一樣精妙,連背面詩句都一樣,只是筆勢瀟灑了些。相對十年,摩挲十年,我欣悅不渝,深愛不渝:是真是仿留待權威專家自己說自己的話自己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