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劇本最知名的是《雷雨》。思想比較成熟的是《北京人》。但一樣濫情。年約三十,為照顧曾皓而犧牲自己幸福的愫芳,菩薩心腸。瑞貞決定離家出走時,她說:「瑞貞,這箱小孩兒的衣服,你還是帶出去。(哀憫地)在外面還是盡量幫助人吧!把好的送給人家,壞的留給自己。甚麼可憐的人們都要幫助,我們不是單靠吃來活着的啊!」
吳宏一在《留些好的給別人》一文說,他有朋友許君,一天談到他一位前輩在回憶往事時,「提到小時候有一次去買橘子,出門前,母親教他如何挑選好的橘子,但印象最深的,是他母親最後說的一句話:『要留些好的給別人,不要把好的全挑光了。』」
母親給兒子的,是個tallorder,作兒子的要全聽媽媽的話,可能這輩子吃不到橘子。面對十個橘子,五個是好的,五個是壞的,他怎麼挑?這位媽媽自己出來挑橘子時,怎麼挑?
吳宏一教授引述那位母親的話後,感慨說,他媽媽彷彿也跟他說過類似的話,教導他做人要謙讓,搭公車要讓位給老弱婦孺,在飯桌上吃東西不能儘挑自己喜歡吃的。這位吳媽媽,比上述那位「橘子媽媽」人情達練多了。公車讓座,是敬老憐貧,而飯桌上不擇肥而噬,是基本的飯桌禮貌。只要是文明人,這種規矩都會樂意遵守。
我們在公車讓座,因為眼前人是個老弱傷殘的實體。我們因為有了現場的投射對象,所以才動了惻隱之心。愫芳說要「把好的送給人家」。這「人家」是誰?「橘子媽媽」本是血肉之軀,不是虛構出來的人物,但因為說話跟愫芳語氣相似,她也因此成了「意識形態」的abstraction。《鏡花緣》中的君子國,徒託空言。「橘子媽媽」教子,應該說,若要吃好的橘子,早些去排隊。套用吳宏一教授的話:「只要你按規定排在前面,你就有權力挑好的,而且把好的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