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律政司「司」長上位,「只」有四十二歲,眾人驚呼:啊,這位「精英」,還這麼「年輕」!
當香港漸漸成為一隻慢火熟煮的青蛙,逐漸接受了六十歲還「年富力強」的中國官場的年齡標準,四十二歲的新官,豈止是「年輕」,簡直剛現喉核、長陰毛,才開始「發育」呢。
西方精英,當然要年輕。英國首相辟特,入主唐寧街才只有二十八歲;外相歐文,主掌外交時只有三十七歲;彭定康成為保守黨主席時四十二歲,來香港當總督,只有四十六歲,這些例子,早已耳熟能詳了。
說一說更冷門的。拿破崙率領大軍遠征埃及,隨軍選拔了兩千名法國的學者一同出征,叫他們在行旅時寫日記,採集標本,記錄所見的植物、昆蟲、地質。這批學者,雖然是「文化人」,出發前還要接受軍訓,做一百下掌上壓、攀欄杆、跳泥潭,跟軍隊一樣,因為行伍生活很艱辛,拿破崙文武一視同仁,軍隊是用來打仗的,這批隨伍學者,名叫「知識精英團」(Lessavants),專心負責在侵略的期間搜羅新的知識。
「知識精英團」有物理學家、化學家、工程師、地質學家、建築家、音樂家和詩人。他們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五歲。團中最老的一位,名叫蒙殊(Monge),五十歲,是一位數學家,本來因為太過「年老」,不應出發,但他是拿破崙的老朋友,將軍特別恩准。今天巴黎塞納河南岸大學區的東南方,還有一個地鐵站叫做PlaceMonge,就是以這位數學家命名。
還有地質學家多洛美,四十八歲;物理學家富勤,三十歲;動物學家聖希勒,他從埃及帶回貓狗木乃伊,這一年他二十六歲,最年輕的一個不足十五歲,是巴黎的理工學院優異生。拿破崙只要年輕人,因為只有年輕才好奇,年輕才沒有喪失探索天地的冒險心。一七九八年,在土倫港,知識精英團第一次出發,坐滿三百艘船,由十二艘驅逐艦護航,到了拿破崙的故鄉科西嘉,與戰艦滙合,共三萬八千兵員,連自願參加的平民也有一萬人。
不論下西洋,還是闖東洋,不是比誰的船大,而是比誰帶回更多的知識。拿破崙不是太監,他是性能力充沛的戰士和情聖,拿破崙從小有志成為數學家,他以沒有學位為恥,為了這一次知識之旅,大軍出發之前,他到巴黎的大學學院上了十七節課,還為一輛蒸汽機的火車頭寫了一篇短短的論文。出發前,在一場宴會,拿破崙說:「法國的遠征,不能只為了掠奪,而是為了文藝和科學的建樹。」隨即他滔滔解說一條數學命題:席間的一位叫拉巴斯的數學家舉手抗議:「將軍,您的強項是軍事,而不是數學。」
這一年,比起中國的九千歲太監們,拿破崙只有二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