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世周年 書房展覽 珍品百件<br>鬼才黃霑靈感毛氈曝光

逝世周年 書房展覽 珍品百件
鬼才黃霑靈感毛氈曝光

【本報訊】下月二十四日是「一代鬼才」黃霑逝世一周年日子,生前予人放蕩不文印象的黃霑,埋首創作的書房卻別有洞天。香港大學今日起為黃霑舉行逝世後首個展覽,展出他的書房擺設及做學問的資料,包括三篇大學論文、筆記、書枱擺設。透過展覽可以看到這位反電腦、反打字的鬼才,原來寫得一手端正有氣的中文字。 記者:倪清江

今日是港大開放日,港大文化政策研究中心由今起一連四日舉行「流行文化存香港──黃霑書房」展覽,以「學校的日子」為題,展出過百件黃霑書房中的物品。
負責籌辦是次展覽的中心副總監吳俊雄(筆名「梁款」)昨表示,展覽構思始於今年六月,並獲得黃霑遺孀Winnie支持,這次展覽是「黃霑書房」展覽系列的開端,構思中還有關於黃霑在廣告、電影、電視台、舞台及音樂等方面的展覽。

書桌放多個放大鏡

黃霑的作品,構成香港八十及九十年代流行文化元素,而他的書房可說是這文化的搖籃,展場以一比一比例及半立體方法重現其書房,中間三張大枱上放着他學習資料,還有五個書櫃展出他的文章。
書枱上放了很多放大鏡,原來黃霑很喜歡查字典,但字典的字細小,所以需依靠放大鏡幫忙;他有近視,所以書枱上也有多副大框架眼鏡。煙灰盅及「不求人」也出現在他的書枱上。風流的他追求學問時很好「色」,他習慣用不同顏色的筆和貼紙記下書本要點,所以枱上有很多顏色筆,「如果本書有七樣嘢要記,佢會用七種唔同嘅顏色。」
黃霑的書房還有一張梳化,吳俊雄說:「佢話諗到嘢就埋枱寫,諗唔到時就坐梳化,重話瞓喺度比坐喺度諗好。」放在梳化上的一張鍵盤及一張音符圖案毛氈,這次都有展出。吳說,如果參觀者不是太多,也可讓參觀者坐一坐,感受一下毛氈如何為黃霑帶來靈感。

字體寫得端正工整

由儒學大師饒宗頤所書、黃霑大學時撰寫的一對對聯,由黃霑的書房搬到展場,已見他的中文修養深厚。他在港大三篇論文:學士論文(六三年)《姜白石詞研究》、碩士論文(八二年)《粵劇問題探討》及博士論文(○三年)《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均有展出,令人驚訝的是,他的中文寫得極為端正工整。
吳俊雄表示,黃霑代表着香港的流行文化,十分珍貴,需要保存及推銷。他說,這次展出的物品只佔黃霑遺物的百分之一,而黃家始終是民宅,不適合保存文物,急需拯救,「有啲紙張開始發霉,佢嘅錄音帶要放喺廚房。」
他正聯絡多方機構想法保存,希望政府或私人機構資助成立永久的黃霑展館。

在喇沙書院讀書時,黃霑(左)已學會奏口琴,屢奪學際比賽冠軍。

展覽會展出數十張黃霑青少年時期的照片,包括這幀泳褲照。

「黃霑書房」展出黃霑的百多件遺物,吳俊雄手上拿的音符毛氈,是黃霑生前放在沙發上的坐氈。 黃建通攝

《眼鏡》
黃霑的書枱上放有多幅大框眼鏡,亦有放大鏡,此外還有煙灰盅。

《口琴》
口琴是黃霑喜愛的樂器之一。

《論文草稿》
展覽中展示黃霑博士論文草稿,字體秀麗。

《筆記》
黃霑修讀博士課程時的筆記簿顯示,他上課時抄筆記抄得很足。

《對聯》
黃霑六十年代在港大利瑪竇堂寄宿時,以「月似仙燈照情侶多少恩義途如玉尺度行者幾許風才」形容宿舍外薄扶林道夜景,此對聯書法由饒宗頤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