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與三間巴士公司談判推行可加可減機制,牌面已是有贏無輸。城巴、新巴和九巴需於未來兩年陸續申請延長專營協議,為求續約,三巴難以抗衡政府要求。原來根據現行法例,巴士票價要交由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因此,就算三巴不同意新機制,環運局也可自行採用新機制去審核三巴票價,然後主動提交行政會議決定調整票價。
過去數年通縮,在市民一片減價要求聲中,環運局也沒有運用此權力,強迫三巴減價,算是對三巴讓了一步,而三巴也在談判桌上讓了半步,推出一些車費優惠。
今年通脹重現,加上三巴財政收益下降,環運局若仍不乘時推行可加可減機制,將來要求巴士公司先減價的空間只會愈來愈小。
市民感不耐煩
此外,可加可減新機制畢竟已談了兩年多,市民早已感到不耐煩。有政黨最近提出,可加可減機制出台時,巴士票價要先減一成,以抵銷過去的通縮。環運局向立法會推銷新機制時,仍要過政黨這一關,內部評估相信政黨不會因減幅不足而作出一拍兩散的決定,因若令減價機制續受阻延,反過來可能會令選民反感。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