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仕仁推出的政改方案,能否在十二月順利過關?還是略作修改後過關?抑或被否決後○七、○八選舉要原地踏步?看來關鍵在於香港的民意取向。
堅持○七、○八雙普選的民主派議員,不是政府要爭取的對象。政府要爭取的是泛民主派二十五席中之六席,也就是願意妥協的六席。這六席能否爭取到,要害是民主妥協派堅持的兩點:一是要排除區議會的委任議員,不能讓他們加入選舉委員會,也不能循區議會功能組別晉身立法會;二是要求政府提出○七、○八以後的普選時間表。
先定普選路線圖
目前,二十五位泛民主派議員對這兩點要求相當堅執,不似有讓步的餘地。事實上,他們的要求也合理,以第一點來說,由政府委任的議員去投票選政府首腦,或自選入立法會,這種委任自己人選自己的遊戲無疑是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荒謬劇,只有專權政治的體制才會發生。香港搞出這種政制實在不光彩。
第二點的普選時間表,眾所周知不是特區政府一方面可以決定的,若港府決定了,北京人大再來個反決定,那麼政局就陷入危機。但普選時間表雖不能決定,普選路線圖卻仍可行,所謂普選路線圖的意思,就是描繪出在怎樣的條件下,可實現普選。這一點政府是可以做到的。
政府的堅持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從法理上說,不論是循普選或委任進入區議會,作為區議員的權利和義務都是一樣的,若把委任區議員排除出○七、○八的選舉安排中,委任議員有可能會尋求司法覆核,以爭回他們認為應有的權利。至於普選路線圖,涉及普選的條件,仍可能要在社會中尋求共識,也須與中央商議。
政府稱不會讓步
這兩點要求並非不可以討價還價。比如政府可提出在○七年取消區議會委任制作為讓步;又或承諾在一年內提出普選路線圖,及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普選。只不過,到目前為止,政府的態度仍然很堅執,表示不會讓步。
然而,無論中央、特區政府還是香港市民、民主派議員,都不願見到原地踏步。因此,未來兩個月的關鍵,就是民意動員了。
倘若泛民主派在十二月四日能夠動員到五十萬人上街遊行,那麼他們所堅持的兩點,一定會被中央與特區政府接受;倘若只能動員兩、三萬人,那就說明形勢不在泛民主派這邊了。
應提出重要修訂
須知,○三年能動員五十萬人上街,並不是由於民主派具號召力,而是得力於葉劉淑儀、董建華所作的反面動員。如今,葉劉與董俱往矣,徐、鄔、曾三老也自我收斂,再加上曾蔭權、許仕仁的民望高企,更即時打出黃仁龍任律政司司長這張王牌,市民的怨氣大部份已消除,加上爭取民主不是那麼現實的東西。因此,筆者認為在民意動員方面,泛民主派會輸給政府。
泛民主派可以挽回形勢的一招,恐怕是要提一個反建議,也就是在政府方案的基礎上,提出幾項廣大市民會認同的重點修訂。若倉促上街,而人數稀疏,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成敗在這最後一戰。這兩個月,是對泛民主派的政治智慧與凝聚力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