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陷阱:函授補習課程受法例規管

消費陷阱:函授補習課程受法例規管

我叫王太,育有一名兒子。有一天,有人按我家門鈴,原來是一間公司派員上門家訪,調查有關學生補習的意見,當時對方無提及所屬公司有學生補習服務,做完調查後,我以為便告一段落。
不久,該公司再派人上門推銷小朋友的溫習補充課程,又介紹函授補充練習課程,說補習社每月寄一次作業給學生,等學生完成後寄回補習社批閱,可省回不少交通時間,課程也更具彈性。
我當時有點躊躇,但經不起該職員落力推銷,遂替兒子報讀函授課程,並交了一筆三個月的學費。但過了兩個月,我仍未收到任何作業及課程,也無法接觸補習社負責人。最後向消費者委員會求助,要求退款。消委會替我跟進,豈料該公司負責人堅持已將作業寄出,不會退還所繳的學費。

專家之言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若遇到登門造訪要求做問卷調查的人士,切記要求對方出示工作證,並立即致電所屬機構查核造訪者的身份。在購買任何服務時,更要清楚明白有關服務的模式及內容、機構背景及聯絡資料。最重要是不可輕信口頭資料,一切的資料最好以書面、單張或小冊子為準。另外,提供函授教育課程的學校亦受《教育條例》及其附屬法例規管,須按月收取課程費用。
根據真實個案改寫,文字由本報記者整理
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