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讀者電郵是尋找靈感的最佳方法,尤其是在每次外遊,要連寫幾篇的日子。加上這幾個月因為工作繁忙,又比以往更加專注炒作,疏於回覆,可以藉這個機會清理。
有一位讀者問筆者對於大陸地產股的看法,以及衡量的基準。大陸地產股經歷了很多年一潭死水,早前忽然成為最當炒類別,實在令自己十分出奇。除了和市場忽然看好之外,兩大功臣富力(2777)及合生(754),可說是居功至偉。
一向認為大陸地產股和工業股差不多,賺錢模式是將手上地皮發展加工,邊際利潤的高低,很大程度是視乎公司的增值能力。雖然需求好,不過供應亦足,整體市道不易大升,何況升勢一旦失控,又會帶來政策調控的反效果。縱使這個股票類別聲價已不同,以上看法維持不變,相信市場仍是預計內地樓價循序漸進式上升,和以往最大的分別,是市場對於股份的口味大大不同而已。
政策風險不可不防
根據以上看法,衡量這些股份的第一大前提,一定是土地儲備,而且最近市場追捧這一類股票,會間接令補充內地土儲的成本水漲船高,原本內地取地的方法已愈來愈透明,所以手上土儲多的公司會是受益者,有較長的繁榮期。
不過筆者對於長遠前景有保留,最近升勢勁,是因為以往評價低,一下子急速修正了以往偏低的狀況,但內地樓市應該不似香港般急升暴跌,業務模式最終和營運工廠差不多的話,這些股份的炒味不會濃。而現在公司盈利看俏的幾間公司,靠的是以往囤積的土地儲備,稍後幾年公平競爭,便會失去明顯的優勢。不敢批死,假如投資者當地產股是消費股,受惠於國內中產階級崛起,估值可以相當高,不過作為長線投資,在這種環境中一定有保留,畢竟政策風險實在存在,而且其他股份都有人講中國爆煲,估值上打了折扣,沒有理由因為潮流所趨便置之不理。
假如低潮來臨,大陸地產股是有一招頂住盈利,就是用折讓價收購同業,為盈利化妝,表面上自欺欺人,但似乎有些功效,情有獨鍾的朋友,可以當這一點是防守性因素。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