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制 - 陶傑

家長制 - 陶傑

中文的詞彙「家長」,比起英文的Parents,多了幾分封建感的陰森。
問題在那個「長」字。英文的Parents沒有這個意思:一對成年男女在一起,有了孩子,他們便成為Parents了,因此人類最早的Parents,就是阿當和夏娃。

「家長」是倫理的,Parents是生物的。「家長」是社會的,Parents是自然的。「家長」是威嚴的,Parents是友好的。「家長」很難溝通,而Parents,往往還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
當廣東話的一句「見家長」,對一名小學生產生的驚嚇威懾指數,遠遠高於「Shallwemeetyourparents」而引起尿褲子的效果的時候,就會令人覺得「文化差異」之深奧,以及「中譯英或英譯中」之不可能。
因此,當抗戰時代的那首老歌「松花江上」唱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衰老的爹娘」的時候,填詞人會堅持使用「爹娘」兩個字,而打死他也不會用「家長」,因為如果唱到松花江上有「衰老的家長」的時候,全國人民的抗日情懷,就不會那麼悲壯了,反而興起對家長的報復之心,說不定還叫日軍把東北佔下去呢。
全世界的人原來只分兩種:家長和子女。就像政府和人民,他們永遠對立,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方掌權,永遠是在另一方的手冊上簽名,而輪不到你給他們的操行打分。在學校受到老師魚肉,在家中受到家長獨裁,老師和家長又會稱「師長」—好孩子要聽從師長教導,雙重獨裁,中國孩子怎不一一成為老人精?
紐約和倫敦的Parents,只擔心女兒回家太晚,北京和上海的家長,卻一口咬定回家太晚就等同「學壞」。歐美的Parents,會意識到兒女到了十八歲就成年,二十一歲就應該完全自立,而中國的家長,口口聲聲「生得你出來」、「生仔唔通唔知仔心肝」,一生都把子女視同附屬的財產。因此只有中文才有「家長制」這個名詞,上接宗長、族長、鄉長,橫則與校長、警長、村長、董事長、局長、廳長、市長等呼應。
英文沒那麼多「長」字,除了Parents,警長叫沙展,局長叫Director,市長叫Mayor,與公民平起平坐,「長」甚麼?中國人的一生無不受到長長長長長的規管,所謂中國問題,不過是一個「長」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