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部份企業業績理想、油價回落,加上反映經濟狀況的褐皮書顯示上兩次颶風並未為經濟帶來嚴重破壞,刺激美股顯著反彈。三大指數前日皆有1%以上的升幅,標普500指數的18點升幅更是6個月以來最大。不過,收市後eBay及生物科技股安進業績及展望欠佳,令股價在場外交易時段急挫,有損此次的反彈之勢,美股仍難望有確實的上升空間。
美股雖然反彈,但亞太區股市升幅則不及美股。以港股計,初段一度高見14525點,上升152點,在缺乏買盤支持下,升幅最後收窄至只有36點,報14408點,可見弱勢未改。成交在升市下亦只有181億元,低於前日的跌市,反映投資者未敢入市。外圍大升,亞太區股市未能跟隨,再次顯示資金並未回流,維持恒指有機會下試250日線14100點水平的看法。
較早前提及的瑞富事件,令人質疑上巿保薦人及核數師為何竟未能察覺問題,亦反映出美國金融巿場監管有漏洞之處,為保障投資者利益,相信監管當局有需要再下一輪功夫。
近日港交所(388)為了保障投資者利益,推出了限制上巿公司配股集資的建議,筆者甚為支持,但如果能強制上巿公司發新股之用途上加強透明度則更好。
筆者並不反對上巿公司在有特定需要時發新股集資,不過現時巿場一些股份發新股集資卻沒特定用途,並往往是頻密集資後,本身業務營運及發展卻未見半點實質寸進,令人懷疑集資目的。而當中,不少大股東是為了本身利益,通過配股來套現。故此,監管機構應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配股目的,不應讓上巿公司漫無目的大量增發新股集資,損害股東利益。
其實,若上巿公司對資金有實際用途,並能帶來合理回報,透過銀團貸款亦是可行的集資途徑,不需動輒發新股,這樣才能令投資者增加對公司的信心。
電郵:[email protected]
連敬涵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
作者連敬涵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團,作者及其有聯繫者目前並無擁有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