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非不治之症

骨質疏鬆非不治之症

【本報訊】人到中年,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恐懼就不斷縈繞心頭。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昨日稱,港人對此病過度恐慌,「膝頭、膊頭、腰痛都以為係骨質疏鬆,親戚有食藥,自己又想食埋一份。」他強調若胡亂自行服藥,會導致胃部及食道潰瘍;但體形瘦小、曾有家族病史的則是致病高危因素。他建議步入更年期的高危人士,定期作骨質密度檢查。
今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現時全港約有四十萬名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預計到二○三一年時患者人數將增至一百萬。港人對此病警覺性日增,卻存有許多謬誤。骨科專科醫生林國基指出,關節痛並非此症的病徵,一般患者初期毫無徵兆,直至出現駝背、身形變矮或骨折,問題才暴露出來。抽血、照X光及超聲波檢查都不能診斷是否患上此症,必須透過骨質密度檢查(即雙能量X光骨質掃描DEXA)確診。此病並非不治之症,如作適當藥物治療,骨質密度可得以回升。

可作負重運動

現年三十多歲的葉女士,兩年前被發現骨質密度比正常少一至三成,確診為「骨質稀疏」,需定期服食鈣片補充鈣質及以跑步機健身,現時骨質密度已回升。高拔萃解釋,「骨質稀疏」的患者不需服用治療骨質疏鬆藥物,但若延誤診治,將會演變成骨質疏鬆。
病患周女士,今年六十四歲,約五十歲時左手手腕曾出現骨折,當時只認為是「骨頭退化」,「以為自己老咗,係一般婦女毛病」,直至今年初才首次接受測試,發現骨質密度比正常少逾三成。她開始服藥不久,同一位置遇上第二次骨折,現時需靠植入外支架支撐手部。
高拔萃說,患者須持續服藥一年以上才會見效,一個療程最少三至五年。患者可作一些負重運動幫助骨骼復原,如步行或跑步,游水則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