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英國《展望》雜誌和美國《外交政策》季刊聯合舉辦的網上投票,選出「世界公眾知識分子」,排名第十九的,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他最新出的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二十一世紀簡史》。這本書在談到中國外交時說:
「中國的外交政策今天只有兩個重點:一是防制台獨,第二就是取得讓中國不需仰賴西方國家的油源。……中國今天最着急的,是找到新油源,使它在出手打台灣時,不必憂慮別人對它採取石油禁運的懲罰。」
《華盛頓郵報》也同意這種觀察:北京認為兩岸衝突時,美國海軍會封鎖運油路線,因此快速找到不受英美控制的能源,事關中國的「國家安全」。
美國國務卿賴斯,上周旋風式訪問中亞國家的新聞,香港傳媒幾乎完全沒有報道。實際上她的訪問,與中國的能源外交有關。中國在二○○一年六月,就以老大哥姿態,約集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這四個中亞國家,面子上也邀約了俄羅斯,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實際作用是要拉攏中亞四國,經營與這四國的關係。用意除了開展地緣政治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源。兩個月前,中國石油公司提出收購在加拿大投資人手上、日產十五萬桶原油的哈薩克石油公司。中國又投入八億五千萬美元,興建從哈薩克到新疆的輸油管,每日輸油量可達四十萬桶,今年年底即可啟用。另外,中國石油公司又與烏茲別克簽訂了總值六億美元的聯合開發天然氣計劃。中國要開拓新油源,而且要使新油源不會受到美國的海上封鎖切斷,目的已很明顯。
賴斯上周的訪問,就有意把美國勢力插進被稱為中國「後院」的中亞。她最先訪問吉爾吉斯,因為吉爾吉斯今年三月發生政變,舊政府被推翻,新政府較為親美。繼而訪問哈薩克、塔吉克,CNN駐北京記者問賴斯:美國經營中亞,是為了石油嗎?賴斯回答說,只要看美國批評沙地阿拉伯的態度,就知道美國把敦促各國步向民主與發展經濟放在第一優先,而不是僅着眼於石油了。但賴斯的訪問,可能對中石油收購哈油的計劃,增加了新的政治變數。
中亞四國中,賴斯惟有對烏茲別克過門不入。因為這國家仍然實行專權政治,而且對美國不友善。美國對外的經援,總以推動民主、寬容反對黨為條件,而中國的經援,就強調不干涉他國內政。對獨裁國家來說,中國的經援自然是受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