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可會是陰謀論?

政改可會是陰謀論?

毛孟靜

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昨天發表政制發展第五號報告書,提出了宣稱「朝最終普選目標邁進一大步」的方案,但就沒有定出普選時間表。要求立法會通過這方案,就像你要先簽約同意賣樓,成交價容後商議。

政改爭議的焦點,落在有關委任區議員這一項。委任不民主,是現代人的共識。把委任區議員納入選舉委員會和新的功能議席,是民主步伐的倒退。
民主派陣營中,除了貌似預備「倒戈」的鄭經翰與劉千石,大部份都已公開宣布將企硬。曾蔭權希望拉攏六個民主派議員,讓政改方案獲立會四十一票通過的機會,看來並不樂觀。可能出現角力的場景包括:

或出現角力場面

一、民主派得到市民聲援,又有大遊行,又見浩浩蕩蕩。但另一想法是,今天香港人對政改的關注,肯定比不上當年對二十三條的激情。最大的分別,是當年大家覺得再不行動,二十三條就會落實。這次,大眾覺得即使不發聲,政改方案沒通過也就等如沒事發生。即使通過了,也只是立會多數個「擦鞋」議員,沒甚大不了。
二、曾蔭權政府得到市民聲援。市民認同政改有困難,對曾特首寄予同情甚至支持。曾自上任後氣勢如虹,有可能出現這情況,問題是比數是否足以過半。港人或真有「香港仔」性格,認為原則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但是否就此可剔除在爭民主大前提上被出賣的感覺,倒是關鍵。
三、民主派失去氣勢,港人覺得是他們自找的。儘管好些中產對民主派,尤其是民主黨頗有微言,但他們也大都認同民主派在香港政治中有重要地位或作用。個人從不低估一般民智。
四、曾蔭權失去氣勢。政改不獲立會通過,特首怎向北京交代?到這地步,已超越香港所能掌控的情勢,還得看北大人臉色。
五、曾一怒下,運用《基本法》給他的權力,解散立法會。這個可能性最低,在眼前的「和諧」大氣候下,幾乎不可能。曾蔭權不敢,相信北京也不容許,因為很難面對國際社會的指摘。

符合北京穩定論

如此看來,政改這場仗打下來,香港出現動盪的機會微乎其微,符合北京推銷的穩定論。至於和諧與否又是另一回事了。民主派的得失,不會大上大落。即使是曾蔭權的得失,民望也未必出現大幅升降。擁護煲呔的人,只歎他「忍辱負重」;反煲呔的人,早知他是「北京傀儡」。
但以京港關係視之,曾蔭權押下的政治賭注就大得多。中央既派了曾慶紅來港跟米老鼠握手,又開放了珠三角行,連長毛梁國雄也有份,但曾仍擺不平一班民主派議員,這「行政主導」政府怎成體統!曾的仕途前景,也就黯淡下來了。
曾蔭權一度自稱政治家,政治家也講究權術。他新委任的一班行會成員,看似鞏固他的「開明」形象,但委任固然不像民主制,除了中央外,沒有任何制衡及認可。西方從政者有句箴言:「親近你的朋友,但更親近你的敵人」。曾特首或表面上與民主派親親熱熱,但仍然毫不避嫌地、把他的頭號助選人李國寶納入名單。骨子裏,原來是「親近朋友,且更親近老朋友」。

隱隱然表裏不一

這樣的表裏不一,聯想到一個政改上的陰謀論:有說政府本已願意在委任區議員的問題上讓步,但準備討價還價的籌碼,先待民主派吵嚷一番,才讓步,「顯示政府面對民主派有誠意,面對北京有辦法。」若真是如此,也是好事。政治不問動機,只計後果。後果是,政改方案刪掉那委任一筆,確會增加民主元素,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