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入局 民主派拈酸

張炳良入局 民主派拈酸

劉細良

肥彭在新書《非一般的外交家》中說,希望中央多信任香港人,將香港視為中國政治過渡的示範單位,但香港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最近曾蔭權委任張炳良為新一屆行政會議成員,民主派萬箭齊發炮轟張炳良,又說他甘心當政治花瓶,又說他不是溝通橋樑,李永達說:「我自己可以打電話給曾蔭權溝通。」民主派那陣「酸」味吐滿一地。反而被外界視為煲呔政敵的董班子執政聯盟田北俊與曾鈺成對張炳良入局持正面態度。

政治判斷錯誤

假如「鬥臭張炳良行動」拿去切片化驗,大家會看到民主派多年來不成氣候的病因何在。我一直批評民主黨從政者以道德為政治,也視政治為道德,他們最重視自己的道德立場。無疑這是反對派政黨的政治邏輯,在「董八年」也很靈驗,但這是因為董執行「一左二窄」的政治路線,自絕於香港主流中產民意,所以民主黨可以靠老董犯錯而取得政治本錢,吃免費政治午餐。大家試想董愚蠢到在沙士疫情剛平復但民憤猶在時,便推出二十三條立法,最後搞出大頭佛而下台,這種質素的政治領導真是百年無一。
今天進入曾蔭權「強政勵治」時代,非董化已經開始了,但民主黨仍用董建華八年「逢董必反」思維看待曾蔭權,這是嚴重的政治判斷錯誤。張炳良、夏佳理、李國寶、甚至張建東都可在政治上視為民主派盟友,毋須一開始便劃清界線,將他們貼上保守工商界標籤。曾蔭權委任他們絕對可以提高自己的民望,相反民主派的負面反應,卻令支持者費解。

顯得器量狹隘

民主派應該主動為這些人貼上自己人的標籤,並表明全力支持他們入行政會議爭取民主。一面替他們戴上高帽,一面等待機會,一旦政改方案出台後談不攏,便發動民意迫他們退出行政會議,給予曾蔭權沉重一擊。這才是現實政治的鬥爭。當然,李永達、張文光與楊森可能對張炳良退出民主黨很有意見,他們有甚麼過節外界不知道,但民主派老手在公眾面前露出了器量狹隘的面孔,就連米老鼠政客的水平也未到。
「鬥臭張炳良」目的只有一個,是民主派猜忌張炳良挾民主派溝通之政治角色進入權力中心,於是心有不甘。他們從來沒有研究過張炳良以甚麼形象在公眾面前出現,這些多年戰友也沒有將張炳良的言論和對社會的研究視為一家之言,看不到他對港府過去八年的管治危機曾多次作出分析,條理分明。事實上,他對管治問題的看法,可作為曾的顧問,究竟張是否完全靠扮民主派橋樑而入局,我認為未必。民主派真是火遮眼!

自己拖垮自己

今日強政勵治的曾蔭權已完全投入政治領導的角色,他將會與民主派角逐民意,類似美國白宮總統辦公室,擴充特首辦體制,招聘新聞統籌專員、政務助理與地區民政專員,變成一支特首政治團隊去打民意戰。民主派如何抵擋強政大攻勢?內部四分五裂,互相猜忌,自損政治資源。這樣子的香港政治水平,北京又何須擔心?因為他們自己自然會拖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