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金屬疲勞症 - 陶傑

精英金屬疲勞症 - 陶傑

特首新邀行政會議八名「新人」,除了最「年富力強」的「疑似民主派」學者張炳良五十二歲,其他人等,平均年齡已逾花甲,雖為「精英」,亦為「耆英」,可謂「雙英團」。
雖然在中國政治中,八十九歲還可以「發揮餘熱」,「精英八人團」許多位的面容,已出現疲態,其中尚有人曾出任行政會議,今又「回鍋翻啅」,成為再度落鑊的「熟客」。特區「精英」實在短缺,來來去去只能往鏞記酒家、馬會扒房中去挑,又豈能怪「行政會議」的中環工商族進出自如,連田少也有此錯覺,以為今天咬一根牙籤結帳出門,明天一時正原來又有Book枱?
行政會議精英老化,立法會何嘗不是?民主黨、自由黨,還有其他親中組織頭頭,來來去去就是八十年代香港主權移交過渡期,以為「港人治港」有望紛紛上位的一大批「老嘢」。傳媒記者「攞Sound-bite」、「做反應」,二十年來就是那幾張懷舊味濃郁的面孔。試想如果今天的電視劇集仍由以下人士為主、配角:謝賢、楊羣、黃淑儀、白彪、于洋、曾江、羅蘭、陳立品,電視台還有幾多收視率?
行政和立法都出現「金屬疲勞症」,那麼親中陣營咬牙切齒說要整頓的司法「港英餘孽」老巢又如何?終審和上訴庭的列顯倫、李國能、陳兆鎧等,已經是六七十年代「前清遺老」,法官隊伍後繼無人。今日二三十歲一代法律界「帶有中國特色的英文程度」,已經是中環香港會所與文華酒店扒房的司法精英在呷紅酒細嚼鵝肝時憂心交談的話題,二十年後,特區的各級法官,恐怕要由北京上海輸入「外勞」。
環顧四周,不但香港的行政、立法、司法,包括年逾花甲的曾蔭權,但凡可用之人,仍是英治時期留下的「精英老本」,連工商界也早已進入「二世祖」年代,難怪行政會議的八位「新人」,即再粉墨登場,也難掩一臉「金大班最後的一夜」的「打烊感」。
過渡期十五年,甚麼《基本法》諮委、臨立會之類,中方自己培養的「愛國愛港」梯隊基本報廢(否則民建聯和工聯會一早就「執政」,如何還輪到曾蔭權和許仕仁),行政管理還是要靠以曾許為首的AO公僕,行政會議則「馬會幫重現」。司法界專業青黃不接,特區未來十年,面臨「人才沙漠化」的危機,中國的CEPA、自由行等人工呼吸也救不了。曾蔭權只做七年?形勢所迫,中方最終有令,此君會做十二年,不信?打賭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