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曾蔭權剛於上周五委任了新的行政會議成員,從這些成員的特徵,可否看到新的行會有何玄機,與以往的行會有何分別?
在董建華年代,行政會議經歷過兩個階段。董的首屆行會,妥協及酬庸色彩濃厚,所以當時除了三位司長,以及特別請來坐鎮行會的「政壇教父」鍾士元之外,有由新華社(今天的中聯辦)曾推出來在特首選舉中陪跑的楊鐵樑、盛傳前港澳辦主任魯平安插的愛將方黃吉雯、陳方安生的「手帕交」王䓪鳴、及各個親政府政黨的代表,如民建聯的譚耀宗、自由黨的唐英年、港進聯及有中銀背景的鍾瑞明。其餘便是梁振英、梁錦松、錢果豐和李業廣。
行會議席是十分稀有和寶貴的政治資源,應該留來為香港培養治港人才,但看看首屆行會有幾位成員如何在政壇上銷聲匿迹、人間蒸發,就知道那種酬酢手段如何浪費了。
經營「超級智囊團」
董後來發現這組合沒辦事能力,很多人只是甘心當花瓶,沒有為他打拼,他在連任後便推出問責制,大幅改組行會,把三司十一局十四個問責高官都請進行會,非官守成員是梁振英、自由黨的田北俊、民建聯的曾鈺成、工聯會的鄭耀棠,以及一度被視為梁愛詩接班人的廖長城。
到了這個階段,董視行會為自己的「戰鬥內閣」,希望他們努力打拼,互相補位,為自己的民望大翻身。另一方面,他也視行會為「政治上取得平衡」的工具,因此,民建聯、自由黨、工聯會的黨魁、領袖都被一手包攬在內,更希望他們能在立法會內為自己「箍票」。
但董卻嚴重忽略了一點,就是這「內閣」中,有多人覬覦第三屆特首寶座,因此那不會是一個敵愾同仇的戰鬥內閣,反而行會洩密,成員間彼此「勾腳」事件層出不窮,令董聲望更江河日下。
吸收了董的經驗,在不能全面改組行會的大前提下,曾蔭權集中在兩方面改革行會。首先,利用不用每次出席行會為藉口,把除了三司以外的問責局長都踢出行會,這有助減輕行會勾心鬥角、互扯後腿。而新委任的八位成員,也都是沒有競逐特首寶座野心的人。
第二,由董建華以往刻意搞「政治平衡」,到今天搞「專業平衡」,經營一個「超級智囊團」,一個政黨成員都沒有。
這又令人想起彭定康年代,行政局那個「超級智囊團」。當時的成員都是一時俊彥。事後看,相信當時中英雙方已有一定默契,知道董建華將是九七後特首的可能人選,所以特地招他入局,讓他早作熱身;浦偉士是滙豐大班;李國能大家都知道今天成了首席大法官;張健利是香港最資深的大狀,有人更形容他是今天四十五條關注組幾位大狀的精神導師,他和王䓪鳴是與民主派溝通的重要管道。
曾蔭權師承肥彭
其實,肥彭年代的行政局已與前港督衞奕信的十分不同,衞奕信年代,行政局內有鄧蓮如、李鵬飛、范徐麗泰、周梁淑怡、何承天、黃宏發、許賢發等能言善辯,慣於面對鏡頭和公眾的政治人物,行政局成員也肩負推銷政策的角色。但到了肥彭年代,行政局成員雖然都是精英,但都很低調,不是推銷員那類人物,反而認認真真當智囊,政治騷由肥彭獨力擔當。
最近流行說曾蔭權在很多政治技巧上都師承舊老闆彭定康,若從新的行會組合來看,倒有肥彭年代「超級智囊團」的影子。八個行會新成員大都是專業精英,也許夏佳理及梁智鴻會助曾蔭權作多些政策推銷,但其餘的大都不是這方面的料子。
有趣的是曾蔭權委了八個新行會成員,剛好比延續自董班子的舊行會非官守成員多一個。《基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行政長官如不採納行會多數成員的意見,應將具體理由記錄在案。相信滿肚密圈的曾蔭權這一着不無道理。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