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訪港獲頒中大博士

屢訪港獲頒中大博士

「以前我兩次經過香港,都不曾登岸。現在我的腳終於踏上香港的土地了。」巴金早在一九三○年代就來過香港自由行,散文集《旅途隨筆》就寫過不少訪港的閒情趣事。香港學者認為,巴金的可貴不在於華美的修辭技巧,而是勇於承認錯誤的勇氣。
巴金最後來港是一九八四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巴金多次訪港,《旅途隨筆》中講述乘搭山頂纜車的經歷:「這電車和普通的電車不同,倒有些像那古城的長途汽車,不過要精緻多,要舒服得多。」
巴金的散文《繁星》和《海上的日出》都先後選為香港中學中國語文科的課文,筆名「也斯」的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梁秉鈞說,巴金的作品文字平實,不喜華美的雕琢。反封建的《家》、《春》、《秋》固然是經典巨著,四十年代戰後的抒情小說《寒夜》也是值得香港學生閱讀的作品。

劉紹銘:敢認錯最可貴

著名作家劉紹銘認為,巴金最值得尊敬是承認錯誤的勇氣。文革時巴金被批鬥,夫人蕭珊為他擋去很多災難,其後患上絕症而亡。文革後,巴金在《懷念蕭珊》中自責,為何要任妻子承受所有痛苦。劉紹銘說:「中國人好少承認錯誤,認錯需要好大道德勇氣。」
九七年香港回歸前,有電視台訪問巴金,問他想不想到香港去。巴金答:「想去!」隨後歎了一句:「不過我老了,走不動了。」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