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一歲的巴金死了!中國近代文壇最後一盞明燈滅了;「長壽是一種懲罰」的寂寞,口不能言、手不能寫的痛苦,結束了;頂戴了二十多年的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的桂冠,摘下了。但是,燈滅了,良心不滅。他遺下的二十六卷本《巴金全集》,讓一顆「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繼續跳動着。
巴金出身於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大家庭,目睹耳聞「上等人」的壓榨和「下等人」的呻吟,「是從探索人生出發走上文學道路的」。影響中國幾代人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就是以巴金自己的家族為背景,刻劃的是封建家庭對弱者的吞噬、年輕人為愛情的抗爭,「我的靈魂為着世間的不平而哭泣着」。
巴金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一盞明燈,一生獲得國內外無數榮譽,但是他也因為寫作蒙受了無數苦難。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巴金成了「牛鬼蛇神」,遭受了種種非人的折磨,妻子蕭珊也痛苦地離開了她一生敬重的「巴先生」(蕭珊對巴金的稱呼一直未變)。
文革結束後,重獲自由的巴金開始大膽地寫出「心裏話」。從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他寫下了五卷四十多萬字的《隨想錄》,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痛定思痛的「懺悔錄」,其價值和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學範疇。這是巴金留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二座豐碑。
晚年患柏金遜妨礙寫作
晚年的巴金確診患上柏金遜症,有時要靠「左手推動右手」去寫作。至一九九九年二月,巴金再次病重入院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上海華東醫院。但是,在一九八三年、八五年,他先後獲安排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和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並且直到病故也未卸任。
前年十一月,在巴金百年誕辰之際,國務院又授予巴金「人民作家」榮譽稱號,表彰他為人景仰的人品和文品。在中國文壇頗具地位的文學雜誌《收穫》,雖然一直由巴金掛名「主編」,但負責人則是他女兒李小林。
中國文豪巴金昨晚七時零六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內地傳媒、網絡第一時間報道。文化界、藝術界、新聞界人士齊聲悼念:「好好講真話,是對巴金他老人家最好的緬懷。」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