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推銷手法令人失笑

理財智慧:推銷手法令人失笑

結構性產品在港已發展了一段時間,其中以銀行銷售為主的結構性產品,所佔市場份額較大。早幾年前,因為利息低企,票據產品往往以保本為主;但近月利率不斷上升,那些股票掛鈎票據及信貸相聯票據就變得比較普遍。

調高回報更實際
早前到銀行拿了一些結構性產品單張,看了之後,覺得有點好笑。問題並不是單張的內容,而是推廣結構性產品的手法。該外資銀行發行的信貸相聯票據,票據分兩種,票據面額5000美元的年息達5%,面額40000港元的票據年息達4.55%,而兩者的年期都是5年半左右。
兩種票據的利率都比香港政府的債券息率吸引,但它們並不保本。而推廣的方法是,舉凡認購成功,每張票據可獲100元超市現金禮券。
真不明白,為何買結構性票據的人會稀罕這100元超市現金券?如果把現金券計入票據的發行成本之上,相等於0.25%。如果以全期計算,把這100元成本變成利息給予投資者,美元那組便會有5.045%年息,而港元有4.595%的年息。
為何發行商不把利率直接調高,而改為送超市現金券,難道發行商認為送超市現金券有助提高票據的銷售量?如果實情真的是這樣,那麼便有必要研究香港投資者是否理性了。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