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歐美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配額,引發廠商將部份工序撤返香港處理。製衣業訓練局透露,今年廠商要求開辦的培訓課程,較過去激增逾一倍。港府最快在明年初推行紡織及製衣業輸入外勞計劃,並會成立一所招聘及培訓中心,負責中心運作的製訓局初步預計,中心成立經費需約三百萬元,每年提供一千五百個培訓名額。 記者:盧文烈
製訓局幹事陳國強稱,該局每年與再培訓局合辦約十班度身訂做的製衣課程,每班十八人,但今年廠商要求開辦的班數竟多達二十多班,其中一間上海製衣廠準備在大埔工業邨設廠,早前要求該局協助訓練一百人,但因人手及器材未能即時配合,故課程要排至明年初。
政府正研究明年初輸入五千名紡織及製衣外勞。陳國強說,若計劃拍板,估計該局每年需培訓一千五百人,半熟手及生手工各一半。
料需費300萬元
為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政府將成立招聘及培訓中心,負責統籌登記求職者資料、技能測試及培訓。據了解,中心會由製訓局負責運作,陳國強估計,購買設備連同中心裝修費估計約需三百萬元,本周內會向政府交代開支。
局方又會邀請工會及廠商制訂測試員工的標準,計劃每次測試需車十件衣服,然後計算其平均成績,整個過程會用攝錄機拍攝,避免日後爭拗。現時該局主要收入來自成衣出口稅,每年一千九百萬元。陳國強希望政府負擔中心部份運作費用。
有助創後勤職位
據政府方案,申請輸入外勞的公司需向本地工人支付不少於日薪二百元。陳國強說,現時製衣工人月薪五千至六千元,故政府訂定的工資水平亦算合理。八十年代,香港有三十萬製衣工人,現時只有三萬多人,平均年齡四十二至四十四歲,他估計計劃推出後可吸引部份工人「回流」,有助創造更多後勤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