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凶兆乍現美股跌勢仍未盡

麥嘉華筆記:凶兆乍現美股跌勢仍未盡

早前我曾在此指出,一些美國大型股份如沃爾瑪(Wal-Mart)、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房利美(FannieMae)、國際商業機器(IBM)及所有建築股的疲弱表現,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兆頭,這不單是對美股而言,亦可以套用於整個美國經濟。

大家不妨看看附圖1,圖中顯示的,是美股近日已向下突破,而一些技術指標亦已發出了強烈的拋售訊號。其中一項獲廣泛採用的「羅莉購買力指數」(Lowry'sBuyingPowerIndex)已跌至年內新低,而同時間「羅莉沽壓指數」(Lowry'sSellingPressureIndex)卻升上年內新高。但更加重要的,是該兩項指數上周呈交叉橫越,後者更已正式超越了前者──這是一個完全成熟的拋售訊號,告訴了我們供應力量終於凌駕於需求力量這一趨勢。
我必須補充的是,羅莉技術指標在過去兩年一直是股市的大好友,而它亦是其中一項率先指出「羅素2000小型股指數」(Russell2000SmallCapIndex)在2003年和2004年的走勢將銳不可當的技術指標。不過,在近期的跌浪中,這指數卻是眾多指數中表現最疲弱的,象徵其領先地位已有所改變,亦暗示股市的跌勢仍有餘未盡。
事實上,「羅素2000小型股指數」自從在2002年10月觸及低位後,走勢一直領先於其他指數,更在去年年底一舉升破2000年的高位,反觀標普500、納斯達克和杜瓊斯工業等指數,卻無一可以逼近2000年的峯頂。所謂「彈得高時跌得重」,這種走勢給予我們的啟示是──小型股、中型股,以及亞洲(包括印度)、拉丁美洲和東歐等新興市場,在現時的跌市中,最易首當其衝。

沽貨訊號已發出

此外,「興登堡凶兆」(HindenburgOmen)最近亦出現了沽貨訊號。「興登堡凶兆」是《薩伯里牛熊報告》(SudburyBullandBearReport)編印人米亞迦所採用的一項測市指標,主要是利用新高和新低的數字,推敲大跌市何時會出現。
凶兆的出現是十分稀有的,但若追蹤回1970年至1997年這段時間,不難發覺它在大跌市發生前,往往能及時發出預警,很少會出現錯誤的信息。有時候或會有兩至三個沽貨訊號在數日之間接連出現,而出現後30日內,其間若無事故發生,訊號便會自動失效。
1989年10月大市急挫7%前,便曾出現過獨一無二的沽貨訊號;在1987年大股災和1990年10月大市暴挫20%前,沽貨訊號亦曾在6至7月接連數日出現;而在1994年大市挫逾1成之前,類似的沽貨訊號亦有數個。

五大步驟找凶兆

哪一類新高及新低數字可以構成「興登堡凶兆」?假如在任何一日,新高和新低的讀數加起來多於79的話,我們便須格外留神;而檢視凶兆是否存在,可依循以下5個步驟:
1.先找出紐交所每日所錄得新高和新低的數字,兩者再取其較低者;
2.把該較低數字除以在紐交所掛牌而在當日有成交的股份數目(例如現時在紐交所掛牌的股份便介乎3300至3500隻之間);
3.把結果再乘以100,若數字大於2.2,出現「興登堡凶兆」的機會便大增;
4.再查看10周移動平均線是否在上升中,若答案為「是」,便入最後1個步驟;
5.查看上升股份數目減去下跌份數目後的麥加倫波動指標(McClellanOscillator)是否負數,若然,則我們正面對「興登堡凶兆」,股市隨時暴跌,必須果斷地沽貨離場。

股跌債升定律破

我亦覺得上述步驟相當複雜,但事實上,「興登堡凶兆」極少會出現,而一旦真的出現,就如最近的情況,加倍小心是較為穩妥的做法。
我已再三提出警告,假若放款者和建屋者的股份價格下挫,便反映美國經濟正在轉弱,因為美國經濟自2001年起步的經濟復甦,完全是由信貸通脹製造樓市榮景所推動。
附圖2顯示的,是4大主要資產泡沫。藍線是在1975至1980年形成泡沫的金價表現;綠線是在80年代末形成泡沫的日經指數表現;橙線是在2000年3月形成泡沫的納指表現:紅線部份展示的是在兩個月前見頂的建屋指數表現。也許我要補充的是,近期股市的下跌,債市不但沒有回升,反而與股市同時受壓,這與之前「股跌債升」的情況明顯有別。我認同近期的股市和債市均有點兒超賣,但仍認為全球包括香港在內的任何股市若出現反彈,我們皆應視之為高沽的千載難逢機會。對於已物非所值的香港樓市,我亦持同一看法,尤其是格老最後一個泡沫剛剛才爆破。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